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590|回复: 1

《麦田里的守望者》在精神病院里的自叙

[复制链接]

2242

主题

249

回帖

1万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14233
QQ
发表于 2017-5-20 20:44:3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麦田里的守望者

麦田里的守望者


  麦田里的守望者


  《麦田里的守望者》原作名《TheCatcherintheRye》是美国作家杰罗姆·大卫·塞林格唯一的一部长篇小说,塞林格将故事的起止局限于16岁的中学生霍尔顿·考尔菲德从离开学校到纽约游荡的三天时间内,并借鉴了意识流天马行空的写作方法,充分探索了一个十几岁少年的内心世界。愤怒与焦虑是此书的两大主题,主人公的经历和思想在青少年中引起强烈共鸣,受到读者,特别是广大中学生的热烈欢迎。《纽约时报》的书评写道:在美国,阅读《麦田里的守望者》就像毕业要获得导师的首肯一样重要。其后,《麦田里的守望者》直接影响了这一类小说的创作。



  记住该记住的,忘记该忘记的。改变能改变的,接受不能改变的。
  Rememberwhatshouldberemembered,andforgetwhatshouldbeforgotten.Alterwhatischangeable,andacceptwhatismutable.
  ——杰罗姆·大卫·塞林格《麦田里的守望者》

  一个不成熟男子的标志是他愿意为某种事业英勇地死去,一个成熟男子的标志是他愿意为某种事业卑贱地活着。
  ——J·D·塞林格《麦田里的守望者》

  我们确实活得艰难,一要承受种种外部的压力,更要面对自己内心的困惑。在苦苦挣扎中,如果有人向你投以理解的目光,你会感到一种生命的暖意,或许仅有短暂的一瞥,就足以使我感奋不已。
  ——塞林格《麦田里的守望者》


  我将来要当一名麦田里的守望者。有那么一群孩子在一大块麦田里玩。几千几万的小孩子,附近没有一个大人,我是说—除了我。我呢。就在那混帐的悬崖边。我的职务就是在那守望。要是有哪个孩子往悬崖边来,我就把他捉住—我是说孩子们都是在狂奔,也不知道自己是在往哪儿跑。我得从什么地方出来,把他们捉住。我整天就干这样的事,我只想做个麦田里的守望者。
  ——塞林格《麦田守望者》

  你一定得认识到自己想往哪个方向发展,然后一定要对准那个方向出发,要马上。你再也浪费不起多一秒的时间了,你浪费不起
  ——塞林格《麦田里的守望者》

  我说不清楚我的意思。即使我说得清楚,
  我怕自己也不一定想说。
  ——J·D·塞林格《麦田里的守望者》

《麦田里的守望者》中叙事技巧与寻求主题的完美结合

  《麦田里的守望者》没有跌起伏的故事情节,主人公霍尔顿,是一个家长和老师眼中的差生,他由于多考试不及格,第三次被开除学校,却因为不敢马上回家告诉父母这个消息,而在旅途流浪,直至三天后才回到家中。这三天中,霍尔顿的所见所闻,所想所思,为我们展现了一个孩子眼中的成人世界和一颗敏感丰富的童心。
  一、第一人称不可靠叙述者——展现当时世界的混乱
  《麦田里的守望者》一书全部用第一人称写成,是霍尔顿在精神病医院对大夫作出的一种自叙,讲述他“在去年圣诞节前所过的那段荒唐生活”。霍尔顿是小说的戏剧化代言人,以“我”的口吻,描述着“我”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且文中没有作家插入评论的任何迹象。这种写作视角好处有二:其一,便是布斯在《小说修辞学》中提到的:“同一位缺少作家帮忙的叙述者一道旅行,其最重要的效果也许是缩短感情距离。”(1987:287)霍尔顿将自己眼中的世界,自然而然地呈现在读者面前,让我们能通过他的心灵来认识周围的一切,和他同呼吸共命运,悲他所悲喜他所喜,经历了他所经历的一切,读者和叙述者心有灵犀的共鸣便油然而生了。“因为我们绝对地局限于他的经验之中,我们就完全同情他了”(布斯1987:292)。其二,这种讲故事的方式赋予细节以逼真的效果,同时让读者感到他比叙述者了解得更多的,正在发生的事情。霍尔顿被允许以自己的方式讲述自己的故事,我们便感到对他有一种移情作用。读者不仅可以掌握故事中的霍尔顿的观点,而且由于没有作家的断然插入,又可保持自己的客观性。读者不是通过作家的眼睛去看霍尔顿的,而是自己在阅读中慢慢发现主人公的个性品质。
  但是,霍尔顿虽然以逼真,亲切的第一人称“我”出现在读者面前,但在文中却只能算个不可靠叙述者。布斯是这样定义不可靠叙述者的:“叙述者所说所作与作家的观点一致的时候,我称他为可靠的叙述者,如果不一致,则称之为不可靠叙述者”。
  如何可见霍尔顿是个不可靠叙述者呢?首先,霍尔顿在精神病医院对大夫做的坦白,特殊的叙述环境告诉我们,霍尔顿精神世界正在经历着痛苦折磨,缺失了理性和客观性,对事物的评价也许会有失偏颇有所偏激。其次,霍尔顿在文中坦然承认:“你这一辈子大概没见过比我更会撒谎的人。”的确,霍尔顿撒谎可谓不假思索信手拈来。如他在火车上遇到同学的母亲自己我介绍时,他信口糊编了一个名字“鲁道尔夫席密德”,在被问及为什么会在上课时间坐上火车外出时,霍尔顿也说假话了:“我得去动一下手术我脑子里长了个小小的瘤子”。实际上,霍尔顿是因为四门功课不及格而被逐出校门。
  作家用一个不可靠叙述者作为他的戏剧化代言人有何用意呢?从文中可以看出,霍尔顿虽然撒谎,却敢于承认自己是个不可救药的撒谎者,他愿意毫无保留地展现出他满品污秽的语言,他一塌糊涂的学业,他愤世嫉俗的个性,虽然与大人心目中的乖孩子,好学生形象有着天壤之别,他的率性坦然却不可质疑。这个自嘲的小小“说谎者”与成人世界中道貌岸然的正人君子,形成了强烈的对比。如霍尔顿所崇敬的数学老师安多里尼,就教导霍尔顿“一个不成熟男子的标志是他愿意为某事业英勇地死去,一个成熟男子的标志是他愿意为某种事业卑地活着。”他满口仁义道德,教霍尔顿如何处理好学习和生活,但是却趁着霍尔顿熟睡时猥锁他,是一个不愿告人的同性恋者。这种少年和成人的反差,形成了一种“反讽”,一种“诚实”的说谎者和“虚伪”的实在者之间的反讽,正如布斯所言:“不可靠的叙述者与他们的作家的观点相离的方向和远近不同,这些叙述者便有了很大差别,正如目前流行的术语反讽一样”。《麦田里的守望者》中的反讽影射着孩子的单纯和成人的世故,不可靠的少年比可靠的成年人要更加真诚更加坦荡。华滋华斯的诗中有一句:“儿童是成人之父”。这也许是对主题的一个最好诠释吧,天真无邪的孩子身上纯洁的光芒让自诩为大人的我们自惭形愧。
  二、内心透视——纯真童心的“守望者”
  《麦田里的守望者》中另一个写作技巧的运用便是“内心透视”。按照布斯的理论“任何的内心透视,不论深度如何,总是将心理得展示的人物变为叙述者”“内心透视因此受到不可靠程度的支配”“我们越是深入心理,我们就会在不失掉同情心的情况下接受越多的不可靠性”。这么说来,内心透视的运用,与不可靠叙述者的运用,在技巧上可谓是相得益彰天衣无缝了。除了技巧上的巧妙作用外,内心透视也是挖掘主题的得利工具。
  首先,内心透视让读者能全面地,各个角度地认识主人公霍尔顿的性格和价值取向。“在不减少展现缺陷的情况下而仍然获致同情的效果”(布斯1987:255),便是采用内心透视了。读者通过霍尔顿的眼睛观察世界,他的心灵感受世界,便能透彻理解他种种行动的原因,“持续的内心透视引导读者为伴随他旅行的人祝福,而不顾这个人物表现出来的品性如何。”(布斯1987:256)
  表面看来,霍尔顿并不是一个讨人喜欢的孩子。他在学业上一塌糊涂,满口污言秽语,常喝得酩酊大醉,接触的朋友要么是妓女要么是混账男孩。除非读者和他的哥哥D.B.及妹妹菲比一样了解他,不然都会对这个“不良少年”嗤之以鼻,决不会为他的命运揪心为他的前途担忧。但霍尔顿对自己经历的剖析中,却充满了真性情的光芒,孩子气,善良,纯真,正直,胆小,都是他性格中可爱的一面,与那个愤世嫉俗的霍尔顿相差甚远。例如在说到自己的妹妹菲比时,霍尔顿满怀柔情地说道:“你这一辈子再也不会见过那么漂亮那么聪明的小孩子。”他被学校开除后,一心惦念着小妹妹,一路上不停想跟菲比打电话,向她诉说哀肠。又为菲比买她最爱歌手的光碟,小心翼翼地保存着,真到他偷偷溜回家,趁父母不注意之时,把碟赠给菲比。然后又护送菲比去学校读书。在菲比的学校里,霍尔顿看到“有人在墙上写了fuckyou两个大字。”霍尔顿当时的心情是“我见了真他妈的气死”“我想到菲比和别的那些小孩子会看到它,最后总有个下流的孩子会解释给她们听,她们会老想着这事,甚至或许会嘀咕这事”“我真希望亲手把写这两个字的人杀掉”。最后霍尔顿冒着被误认为是他写脏话的危险,把两个大大的脏字给擦干净了。虽然他本人脏话连遍,却不愿也不忍看到孩子们被污染被同化,他一心想做孩子纯真童心的“守望者”,这不是文中的要旨吗?。“我老是想像,有那么一群小孩子在一大块麦田里做游戏,几千几万个小孩子,附近没有一个人——没有一个大人,我是说——除了我。我呢,就站在那混帐的悬崖边。我的职务是在那儿守望,要是有哪个孩子往悬崖边奔来,我就把他捉住——我是说孩子们都在狂奔,也不知道自己是在往哪儿跑,我得从什么地方出来,把他们捉住。我整天就干这样的事,我只想当个麦田里的守望者”这一段的内心透视,就是霍尔顿反抗现实,追求理想的纯洁一面,他要守住孩子的至诚至性,防止孩子被成人世界的丑恶一面所耳濡目染。这段文字,不仅仅是让读者同情了,更是为他加油呐咕,为他祝福祈祷,希望他能如愿以偿。难怪有评论家说《麦田里的守望者》“开当代美国文学中心理现实广义的先河”。通过内心透视,霍尔顿被塑造成福斯特所说的“浑圆人物”,有血有肉,爱憎分明。
  霍尔顿有不成熟甚至邪恶的一面,但也有其美好善良的一面。塞林格运用独具匠心的精湛的叙述艺术,给读者提供了一个层次丰富的艺术空间,深刻反映了复杂的现代成人社会和一代青年的心态,为小说主题的展示起了巨大的推动,是成功和魅力的源泉。
  参考文献:
  [1]董小英.叙述学[M].北京: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
  [2]罗刚.叙述学导论[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92.
  [3]塞林格.麦田里的守望者[M].南京:译林出版社,2004.
  [4]W.C.布思.小说修辞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7.

279

主题

389

回帖

2321

积分

金牌会员

积分
2321
发表于 2017-5-21 20:07:20 | 显示全部楼层
经典小说,我买过,但没看完,后来送给一个中学生了。这就是我和他的缘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小黑屋|精神病

GMT+8, 2024-12-23 15:28 , Processed in 0.108590 second(s), 2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