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表于 2017-5-9 20:25:30
|
显示全部楼层
患者独立生活需要考虑哪些方面的技能
最近接触的很多案主,状态稳定,能简单地照顾自己,自身没有工作,父母已经年迈。他们或多或少都面临着同样的问题,那就是将来如何能够独立的在家庭中生活。
确实,对于30岁以上的案主来说,父母已到了退休年龄,无论从经济还是身体上已不能再像10年前那样把案主照顾地面面俱到,甚至百年之后更是没办法陪伴在案主左右。社区精神卫生服务将此类患者定义为“弱监护”,目前我国的社区精神卫生服务还比较薄弱,弱监护的定义更多地是从治安维稳的角度提出,公安民警、居委会、社区精防医生会对患者的日常活动、服药情况加以特别关注,但针对其自我照顾、就业难等问题则无法进行干预。社区照料机构不愿收入精神疾病患者,我们只能通过提升患者的自我照顾能力来应对这个不利的局面。
那么,在社区独立生活要考虑哪些方面呢?从健康科普的角度,有六个维度可供参考。
一、身体功能:包括听力、行走能力、言语能力等。这些是最基础的能力,其中一项不达标或不具备,将难以在社区独立生活。
二、自我照顾的技能:包括个人卫生、自我打扮、如厕、空间的管理、个人财产的管理等。相信有相当一部分患者在住院或者社区康复机构都参加过这类的技能训练。
三、人际关系:包括与外界的交流,如不退缩、不回避,主动与邻里打招呼、发起谈话、和老朋友保持友谊,结交新朋友等。通常情况下,患者在这方面都有自己的小困惑,不敢开口或者不知道说什么,不知该如何将话题进行下去。为此,医院及社区也都在积极地开展社交团体训练,同时引入了志愿者(患者和家属专家)加入,其意图就是锻炼患者的社交参与度和团体适应能力。从另一个角度看,无论是与门诊医生沟通,还是和个案管理员定期接触,无形中均会对患者的社交能力有所提升。
四、社会接受(认同)度:包括不用言语攻击他人、不毁坏公共财物、不自虐或伤害他人等。小部分人因为疾病的原因出现过冲动伤人的行为,一些媒体的报道、影视作品的误导宣传也致使大众对精神疾病有错误的理解。针对此类问题,我们能做的就是规律服药,保持病情稳定,遇到不适及时门诊就医。
五、日常生活管理:包括承担家庭责任(打扫房间、做饭、洗衣服等);购物(能选择商品、选择商店、付账等);掌管个人财务(预算、付账);使用电话(找到号码、拨、讲、听);不会迷路走失;会使用公共交通;能够识别和避免常见的危险(交通安全、火灾等;运用医疗和其它社区服务(知道该找谁、怎么找、什么时间找);能够安排自己的休闲时间(逛街、访友、听音乐等);基本的阅读、写作和计算(日常生活足够即可);最最重要的是自主服药(明确服药目的、能按医嘱服药、识别和应对药物不良反应)。
六、就业技能:如保持工作的能力(能在压力下工作,不轻易退缩);准时出现在约好的地点,不迟到早退;能完成本职工作等。
尽管我国精神卫生的整体服务水平在全球偏低,但我们的医疗卫生、残联、民政等部门也都开展了相应的服务。只要我们的案主能够充分利用好这些公共服务资源,加上家属的支持及个案管理员有针对性的引导,实现社区的独立生活指日可待。要相信,改变永远是可能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