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853|回复: 3

林鄞分享一些精神科的知识问答

[复制链接]

2242

主题

249

回帖

1万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14233
QQ
发表于 2017-4-14 22:27:2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linyin.jpg

我是精神科医生,医学博士,副主任医师。我没有直接读研究生,本科毕业后就工作,接触的都是一线临床。当感觉到达瓶颈的时候,就选择读研究生。我在传统的封闭病房工作过,在国内领域顶尖的研究团队待过。目前专注儿童青少年心理卫生领域。
关于儿童青少年注意力障碍、学习障碍、成绩下降可以问我;情绪障碍、ADHD、抽动症、精神疾病遗传风险,也可以问我。亲子教育、夫妻关系,涉及心理沟通的问题,都可以问我。如果你是一个低年资的精神科医生,如何在专业道路上发展,我也可以给建议。另外,这里谢绝寻医问药。



帖子来源,澎湃新闻网


  • 原提问:听您说话还是很舒服的。第一次在澎湃提问。
    问:我喜欢观察人的言行举止,分析揣摩别人心理,学心理学研究生是否合适?
    另外,我前女友是抑郁症患者,在异地恋的交往中她极度依赖我,反感身边事物甚至是自己。我叫她不要把自己当成受害者而是去拥抱他人。在劝她去医院看病后,选择了分手。对还是错?

    有这种特征,做什么都很不错的。当然可以学心理学,不过能走多远,不仅仅依赖这个特征。
    对还是错,这个问题得你自己拿捏呀。不是违法的事情,最好都自己判断。当然,你选择相信某个人,请他帮你判断,也是可以的。只是这件事情,我觉得不能、也没有资格帮你判断。大学生,要慢慢学会独立思考,别人的意见永远只是参考。对自己的判断负责,对自己的行为负责,能够承担错误、失败,人格就会渐渐成熟起来,自信和淡定。
    有鸡汤说,那些什么经济学家,其实都发不了大财,因为他们老是思前顾后,导致很少真正去尝试。真正发财的人,其实不是没有失败没有错误,关键在于他们试错的次数更多。所以,选A也好,选B也罢,不做决定一直犹豫不决,就更容易出问题。一家之言。
  • 原提问:如果在地铁或者一些公共场所遇到精神病患者,并且开始注意到我,这时我该怎么做,既能自我保护,又能保证患者的安全。

    不去过分关注他,减少他对你的关注。保持一定的距离,便于自己有足够的反应时间。
    先保护好自己,才有资格去谈保护别人。
  • 原提问:本人从事教育方面工作,原生家庭对孩子教育真的对孩子影响重大,家庭问题直接影响孩子成绩,对于厌学,学习很难有兴趣,家庭又宠溺的孩子,有何好的建议?

    我们都算面对孩子的,很多时候,想要改变孩子,或者比较持久地改变孩子,需要改变家庭。
    如果孩子受到家庭的影响不是特别严重,我们可以寄期望于孩子有足够的“能量”去拜托家庭的不利影响。
    如果孩子受到家庭的影响非常严重,我们需要去干预整个家庭结构。只是有个前提,家庭是否能够配合。
    这也是我们大力开展家庭治疗的动力和原因之一。
    如果家庭不配合,我们只能尽量在孩子身上着手,希望孩子能够尽量健康成长,能够有足够的力量去挣脱。
    当然,某种程度上我们不愿意这么悲观,所以会做一些事情,尽量去影响家长的认知。公益项目的开展,知识的普及,都能为这个问题提供解决的资源。
    如果,我说如果,真的是家长“极其顽固又无法认知”,我们真的只能安慰自己:我们是人,不是全能的。
  • 原提问:想问一下,弗洛伊德的理论在您日常诊断时是否有切实应用或者说指导意义

    佛洛依德的理论,曾经长时间风靡。不过随着时间的推移,影响力也慢慢消退。目前看来,只能说是众多理论中的一种。
    从科学的角度来讲,一般来说,很少有一种理论能统治某个领域或者解决所有的问题。这是认知体系所决定的。因为科学的一个特征就是能够证伪。
    如果不能被证伪,可以认为是“神学”的范畴。因为科学靠的是证据、可重复、严密的逻辑推断。神学靠的是信仰。
    当然,我的理解,如果神学是讲信仰,在一个极端,相对的另外一个极端就是哲学,讲思辨。科学仅仅是往哲学这边靠而已。别以为科学就是绝对思辨的,其实也是需要一点点信仰的。比如,很多研究,都需要比较。需要比较两个组到底有没有差异,那么比较有一个指标,就是P值。读研究生的人太爱这个P值了,如果达到一定的阈值,就说有统计学差异,就是说可以下结论,说两组有差异,就可以交差呀。如果你对于统计分析有了解,就会知道,其实P值,也是一种信仰。
    好了,回到实际应用。其实实际应用中,我们更多的是拿来主义。哪种方法能用,有效,在符合诊疗规范、没有违反伦理、没有违法的前提下,医生会尽量倾尽所能去解决问题。特别是应用心理学这个领域。如果某些理论,某种解释,能够有效缓解焦虑等症状,即便不清楚是什么原因,在没有违反伦理等的前提下,为什么不用呢?
    精神动力学很难证伪,怎么样都能自圆其说。但的确能够在某些特定的情况下,给患者或者咨询者一个“完整”的解释。这就很好用了。因为人的认知,总是倾向于闭合的,也就是说,都得把故事讲完,圆起来。如果有东西老是解释不了,人就会很焦虑。本能地就会去寻找一些能够解释的原因,来完成认知闭合。
    比如,有位男生在等他的女朋友,迟迟未见到,打电话也不通。如果他给自己一个解释:她一向比较粗心,手机经常忘记充电,肯定又是不知道,一会就到的。那么,这位男生就可以很安心地等待了。如果这位男生想着,手机不通,又迟到,有好多可能性的,可能忘记了,可能手机被抢了,可能故意关机和别的人约会去了,可能……那么,他明显就会焦虑不安。其实对于第一种情况,真实情况是怎么样的,他根本不知道,也许她路上出了车祸。但他就不焦虑不紧张。因为他给了自己解释,认知闭合起来了。
    所以说起来,佛洛依德这套理论,有一定的应用价值。何况现在还进一步发展,对于某些实在是摸不着脑袋的难题,也是一种提示的方向。
    其实做医生挺累人的,主要是经常要让自己的认知不能闭合,才能接受新的东西进来,才能经常与时俱进,跟踪新的成果,发现新的解释,寻找新的思路。
  • 原提问:林先生:985硕士,女,疑似钟情妄想症+各种妄想症,已四年,前言不搭后语的,疑似已失业,疑似家人未送医,请问怎么破?这人是不是已经完全没救了?好像用药免费的?

    医生不是神仙,我也只是凡人。情况不清楚,信息不充分,没法破~
    有些情况下,药是免费的。看地区,看诊断,看具体的药。
  • 原提问:您好,现在社会太复杂了,各种心理咨询工作室,如何分辨那些是适合自已的心理医生,才能有效治愈。心理治愈沟通一定要面对面吗?

    没法分辨是否哪些是适合自己的心理医生。只有尝试过才知道。
    因为每个心理治疗师的风格不全一致,各有擅长,得谈过才能谈判断是否合适。
    我们能判断的,仅仅是资质是否合格而已。
    我的理解,一定是需要面对面的。如果不需要面对面,某些特殊情况,可能可以。比如情况很轻微,给一点指导性的意见就可以了。
  • 原提问:老师你好,我是一名精神医学的大四学生,我想问下现在的精神卫生方面的就业形势,本科学历找工作难吗?

    不算难。目前精神科医生缺口很大。
    不过人总是得陇望蜀,总是想往更好更高的去努力,所以显得有点难。
    有点难是好事啊,不能一直在舒适区太久。如果你待在舒适区太久了,就要担心是不是已经老本吃光了。
  • 原提问:您好,孩子教育中对孩子有时会忍不住大声训斥,这点对孩子有什么影响,如何既教育到孩子,又能控制好负面情绪影响?

    从自己做起吧。自己的情绪控制好了,孩子自然就能后感受到。
  • 原提问:您好,孩子教育中对孩子有时会忍不住大声训斥,这点对孩子有什么影响,如何既教育到孩子,又能控制好负面情绪影响?

    你爸,你是改变不了的。只能改变自己,改变自己应对困难的方式。说起来有点抽象,具体操作只能到心理医生那里,会帮你的。
  • 原提问:小学一年级的学生,日常学习生活中,总是很容易走神,很喜欢自言自语(自言自语的内容是 重复动画片中或生活中别人说过的一些话)。请问如何判断是不是属于“青少年注意力障碍”?

    看起来有点像,但还是要去评估。去医院就好。如果是去儿童医院,妇幼保健院,就去儿保科,或者儿童心理科。如果去精神专科医院,就去儿科,或者儿少科。
    你提到的有些问题,可能是性格方面的。有可能是情绪问题,有可能是家长和孩子的相处方式还有改善的空间。这些都可以就诊的时候详细问问。
    但不论如何,我觉得,没有一种方式是“绝对正确”的。你想想啊,100年前,200年前,甚至更早,也没有这么多的育儿的理论,这人类还不是照样繁衍。育儿切忌焦虑过度。有时候,这是家长焦虑,而不是孩子焦虑。
    还是那个理念,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其实是孩子在帮助家长成长。我们应该感谢我们的孩子,感谢孩子给了我们一个重新审视、认识自己的机会。
  • 原提问:听舍友说我晚上总是大喊大叫,但醒来之后我什么也不记得累,怎么回事,大概两三个月就会有一次

    这就比较复杂~没有更多的信息~
    你可以试试,规律作息,运动。
    也许和内分泌有关系,也许和这天气有关系。其实不用去纠结啊,又没什么大的影响。
  • 原提问:正常人看待精神病人,建立在正常人建构的精神病知识体系下!那么精神病人看待正常人会是什么呢 ?

    可以看看精神障碍患者的艺术作品。13小时前
  • 原提问:當病人不自識有病且不妨碍周圍人群正常生活也没自殘傾向時,有必要強制入院嗎?届时,谁说了算?需要征求病人自願嗎?

    从我的角度来说,我觉得“當病人不自識有病且不妨碍周圍人群正常生活也没自殘傾向時”,也就是的确是“有病”,是需要治疗的。病,越早治疗效果越好。但是,实际上是不可以这样的。我们都要做遵纪守法的好公民,因为“不妨碍周圍人群正常生活也没自殘傾向”,所以不可以强制,这是法律规定的。必须征求患者本人的意愿,患者自愿,就可以。
    所以,你看到,法律禁止的,一定不能做;法律没有禁止的,可以做。但如果作为家属,会有不一样的考虑。当然,有人会说,万一这家属有其他的目的,就对患者造成伤害了。的确是的,所以,才有精神卫生法,才有需要暴力机关来保证法律的执行。
    所以当医生,不能一厢情愿。做人,也不能一厢情愿。做父母,更不能一厢情愿。
    爱是没有错的,但爱的方式,很多时候需要探讨。
    13小时前
  • 原提问:我是一名肿瘤科医生,从事肿瘤临床十多年,梦想成为心理医生,医心比医身体更有成就感!我该怎么做?

    人总是得有梦想的。
    我们总是很容易看到别人光鲜亮丽的一面,其后面的艰辛有时候是看不到有时候是选择性忽视。你是医生,肯定能体会。所以,先提醒,医心的成就感,不见得就比医身要强。我们也会经常经历挫败,经历无能为力。只不过一般不讲出来。就我个人的感觉,不见得比肿瘤科好到哪里去,你得有心理准备。
    如果不清楚,可以尝试着先接触这个行业。先学习一些基本知识,再进行一些实践。对于行业会有更直观的感受。
    另外,我总是在说,那些很努力想成为心理医生的人,很多时候都是想治疗自己。这是非常好的动机!但就是有个提醒,要学会走进去,还能走出来。走不出来,把自己都埋进去了,那就坑人坑己了。
    说点实际的吧。你可以先考心理咨询的资格。通过比较系统的学习,可以掌握知识,掌握操作技巧。然后,再慢慢看看自己,用什么样的方式可以更好地实现自我价值。
    祝顺利!
    13小时前
  • 原提问:我是心理咨询专业研究生 现在不是很坚定未来的方向 不知道您会如何看待咨询师在国内或者国外的发展诶 (会不会太宽泛啦 比如我作为一个入门级的咨询师哦就会对不能及时找到有效的督导感到困扰 谢谢您啦

    这个问题,我只能从我的角度提供一些看法。在看待我的意见时,一定要结合我的背景。这样不会盲从。这是独立思考的标志,一开始会很累,但后面你会很自信,很淡定。
    首先,国内心理咨询市场很大,很有前途,很有钱途。其实这话有点客套,不过还是要说。因为什么样的标准才叫“有前途”、“有钱途”。
    这话在我刚入行的时候,别人也跟我说过,精神心理很有前途。我熬了这么多年,终于知道其实当时的我太傻太天真~所以,我尽量给一点点实际一点的印象。
    A. 许多大医院的精神心理专科的周围,都有很多心理咨询机构,非常非常多,而且表面看起来不是特别专业。你也知道心理咨询的入门要求是怎么样的。这提示这个市场很大,所以有前途,也有钱途。
    B. 广东刚刚改革的心理治疗心理咨询指导价格大幅度上涨。心理治疗从原来的80块钱/半个小时,涨到最高300块钱/半个小时。这是非营利性单位的行政性收费标准。也就是最低标准。所以,很有钱途。
    其次,从我的经历,我一直坚持,心理治疗或者心理咨询,必须结合文化背景。技术到处都有,能不能落地才是能否解决问题的关键。中国传统文化,和你提到的国外,很多时候是不同的。不过,某些其他地区和国家,比如香港、日本、韩国,这些文化背景就很相似。就拿儿童精神病学来说,心理康复训练,日本台湾的特色非常明显,和欧洲、美国的是不一样的。
    最后,单纯从技术角度说,大体环境,国内还是比较参差不齐的程度可能更加明显。如果在国内发展,尽量先往正规化的方向去努力。
    说了这么多,还是看你自己。在什么山头唱什么歌,不是吗?
    13小时前
  • 原提问:痛苦很多人都有,怎么区分是否是病?微笑的忧郁症怎么自我发现?

    前一个问题其实非常有趣。
    首先,痛苦是一种情绪。
    其次,情绪本身是没有任何问题的。也就是说,痛苦本身没有什么特别的。不过,情绪导致的行为,就有是否合适一说。
    是否是病,还是那两个标准。如果仅仅是有痛苦的感觉,甚至喜欢这种感觉,我想,这不是疾病。
    有些人就是需要这种“痛感”,来舒缓自己内心的一些冲突,比如内疚、后悔或者愤怒等等。这个时候,这种“痛感”,成为了自愈的手段。
    举个例子,有个学生,因为考前玩通宵游戏考试考砸了,他反复“觉得痛苦”,甚至也有外在的表现。但其实,他是在寻求一种安慰,一种自我安慰。当被批评、被骂过后,他觉得”通宵玩游戏“已经”受到了足够的惩罚“,自然内心的冲突就平静下来。这个时候的痛苦,很明显,不是病。
    另外一个例子,有个学生失恋了,一直很痛苦,持续时间很长,甚至不上课不考试,碰到人就念念叨叨失恋的事情。这明显,痛苦已经影响了社会功能,所以算是病了。
    这种情况,在某些特别极端的例子里面是可以看到的。比如两性关系中,有些人需要通过”躯体的虐待“来唤起性快感。如果痛并快乐着,最关键的,没有受到伤害(包括躯体和心理),那就没有大问题,不需要干预。但如果有一方不愿意,或者过度了,躯体受到伤害,那就需要干预。
    微笑抑郁的自我发现,其实很难。如果你看看刚刚出来的一篇公众号文章,是一位抑郁症患者(北师大教授赵向阳)的自述,他以过来人的身份告诉大家,基本很难做得到。
    如果你是想问,他人如何识别微笑抑郁,也是一个很有挑战性的课题。目前,我们只能是通过晤谈、观察,靠观察者(可能是精神科医生,也可能是有经验的非精神科专业的人)来判断。但目前科技的发展,有可能带来革命性的进步。
    首先,如果不是专业的演员,特别是有抑郁情绪背景,很难做得到真正笑得出来。因为真正的表情,不是靠高级皮层控制的,而是下级中枢控制的。也就是说,普通人很难控制——通过刻意训练后某些人可以有意识地控制。
    目前,人工智能的发展,给人脸表情识别带来契机。未来,我们可能可以做到,用高速摄像机来捕捉人脸表情,用计算机来判断,这些”笑“涉及的肌肉群、瞳孔、毛孔等,是不是真正的笑所带来的。如果能够加上皮肤电阻等其他生物学指标,判断可能更加可靠。如果您是做投资的,可以考虑这个方向,也许很快就能拿到专利给您带来直接的经济效益。记得有那么一天的话,在微信上打赏一下就好。22小时前
  • 原提问:一个高一实验班的学生,由于压力大,最初表现考试紧张,手发抖,后来不敢看老师的脸,不敢跟同学说话,怕说错,后来不敢看黑板,上课一直低头,脾气有时会变得很暴躁。现在不肯上学,说话不看人,一进教室,全身不舒服,想逃离。有时晚上在家,会听到班主任和任课老师说话这是焦虑症吗?怎么办?谢谢!

    是焦虑症,可能是特殊的焦虑症,社交恐惧症。
    带到医院就诊,评估。也许是药物和心理治疗共同配合。
  • 原提问:请问家属应该怎么做,怎么调节自己?

    尊重事实,尊重科学。
    积极治疗,积极参与治疗。
  • 原提问:您好,之前家人在病情加重、影响生活被强制住院后能够自制就又接回家,但是这样来回折腾了几次,她有经验了,感觉会伪装了。。。回家稍微我们表露要住院的意思,她就会稍稍克制一段时间,但是病情没有改善,依旧服药不定时,只是能不到严重影响生活的地步,有严重抑郁和精神分裂症,我们应该怎么帮助她

    保证治疗是基础。
    服药如果很难保证,如果条件允许,可以尝试换用长效针剂或者长效口服药。
  • 原提问:我的弟弟达到嗜酒程度已经三年,每天喝一斤半,对自己很沮丧,但不许人说他的不是,对父母极具语言攻击性,经常暴跳如雷。自己还老说出现幻觉,问我们他是不是杀人了,还有有人跟踪他监视他,刚刚把他送进医院一周,他说里面天天打针,医生也很少出现,就是骗人各种闹着要出院,请问这种情况该怎么办?

    如果问的是病情,那就是坚持治疗。
    如果问如何找医生,那就是主动和医生约时间。这种要求是合理的,也是基本的。
  • 原提问:尊敬的林大夫您好!我儿子今年12岁,在外挺老实,可在家里脾气很大,动不动就发火,好像肚子里装满了火药,一不留神就会冒出来。请问怎样扑灭他心中的火?谢谢!

    想要灭火,先得判断清楚风向。在下风处,自己也会被烧伤。
    首先,学会接纳孩子的情绪。情绪本身没有错。我们要做到承认孩子的情绪,接纳孩子的情绪。当然,接受情绪不等于支持。接受情绪,可以让孩子信任我们,可以获得有效沟通的机会。
    接受情绪,只是第一步。当孩子意识到家长认可自己的时候,就会容易接受家长的意见。
    不过,我建议不要太快给建议。当我们接受了孩子的情绪后,其实孩子的需要已经得到满足很多时候,他们会自行寻找解决问题的方式。
  • 原提问:我看小说心理罪里 过分魔化了PTSD 所以想问问您 PTSD真的那么可怕且无法治愈吗?

    艺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
    某些个案,可能是的。但总体上说,情况没有那么严重。
  • 原提问:我是一名初中老师,我的一个学生学习成绩很好,但是两年中因为抑郁症休学两次,现在还在班里,她有一个特点,回答问题特积极,抢答那种,以至于班里的其他同学都很烦,请问作为老师应该如何处理与这位学生的关系?又如何给她营造一个良好的环境?

    首先,这个特点是不是一贯的表现。如果是,那就考虑是性格的一方面。处理起来,和一般的同学是一样的。可以更加直接一点沟通,把你的担心或者你的建议,有效地传递给学生。
    如果不是一贯的表现,要注意是不是有情绪波动的异常。因为部分抑郁症的患者,可能是双相情感障碍,也就是说,有潜在躁狂发作的可能。躁狂发作的表现,会显得特别主动,话多难以打断,有些行为可能比较鲁莽轻率,等等。
  • 原提问:刚刚入门精神科,老师可以有什么书籍推荐吗

    太棒了。
    几本书,最好把他们背下来。
    1. 许又新的《精神病理学》。
    2. 刘协和的《临床精神病理学》。
    篇幅不长,可以尝试要全部记住。
    看完了之后,要融汇贯通。
    另外,华西翻译的《牛津精神病学教科书》这是英国的书。还有上海翻译的另外一本也是很厚的,美国的精神病学教科书。
    1年时间,把这几本书都看透。如果做不到,就按照顺序,至少得读到牛津精神病学教科书。
    同时,学会使用互联网。很多外文的网站,做得非常好,是学习的好工具。
  • 原提问:如何与患精神分裂的亲人相处?(从小没什么感情,缺少沟通,是兄弟关系。还有这个病是不是终生需要服药治疗?)

    很多精神分裂症患者需要长期甚至终身服药。主要看病情是否反复。
    做好照顾,督促服药,观察药物副作用,鼓励外出,鼓励社交活动。
  • 原提问:目前在精神科住院治疗的病人,主要是哪些疾病和问题类型的呢?

    几种类型。
    1. 家人无法管理的。比如拒食。
    2. 需要住院接受某些门诊不适合开展的治疗方式,比如MECT。
    3. 需要训练和行为规范的。其实也算是家人无法管理的。
    疾病来说,从重的到轻的,都有。
  • 原提问:您好,朋友得了神经性厌食症,现在又得了胃溃疡,浅表性胃炎,咽喉炎,一直担心会不会变成癌症,我应该如何帮助她呢!

    ……带去医院就诊。
  • 原提问:作为抑郁症患者的父母 她又拒绝坚持服药拒绝心理医生的帮助 怎么长期陪伴孩子?

    陪伴,首先得保证疾病的治疗。这一点非常明确。
    抑郁症是有生物学基础的,如果病情迁延,会有一些不可逆的大脑损伤,恢复起来就相当困难。
    其次,关注孩子的人格健康发展。很多时候,疾病本身没有太大的影响,反而是因为疾病,导致家人对患者的态度发生巨大的转变,从而进一步影响了孩子人格的健康发展。
  • 原提问:小学一年级的学生,日常学习生活中,总是很容易走神,很喜欢自言自语(自言自语的内容是 重复动画片中或生活中别人说过的一些话)。请问如何判断是不是属于“青少年注意力障碍”?

    注意力缺陷多动性障碍,ADHD,还有其他的表现。比如,经常坐不住,经常丢失小物品,经常忘记重要的事情等等。
    可以带着孩子去评估一下。
  • 原提问:你好,小儿六周岁被确诊为多动症,目前服用关注达四个月,病情有所好转,目前遇到的问题是睡眠晚,基本都要扛到11点半才能睡着,第二天七点多又要被强制叫醒,想问下有无较好的方法改善之?谢谢林医师!

    这种情况,常见的可能性有:
    1. 专注达药量不足。可以继续加量。
    2. 专注达的副作用。可以换药。
    3. 先从调整白天的活动开始。白天多让孩子活动,发泄精力。这样晚上就能比较容易入睡。
    另外,没有见到孩子,这些建议仅供参考。
  • 原提问:我是一名初中老师,我的一个学生学习成绩很好,但是两年中因为抑郁症休学两次,现在还在班里,她有一个特点,回答问题特积极,抢答那种,以至于班里的其他同学都很烦,请问作为老师应该如何处理与这位学生的关系?又如何给她营造一个良好的环境?

    好像已经回答过了。如果没有,提醒我一下。
  • 原提问:班级中一位学生这学期开始经常与同学争执,上课乱插嘴,与之前判若两人。与其家长沟通后,了解到之前有精神分裂症病史,但最近去医院做了90项症状清单等检查,判断为状态良好。请问应如何解决这位学生的问题?谢谢

    1. 状态良好,不是靠量表,要靠医生。
    2. 一般来说,精神分裂症的急性期,控制之后,还会有一些残留症状,比如认知的损害。所以,学会接纳他们。当然,接纳不等于纵容或者不敢提反对的意见。这种学生,更需要引导。引导过程,以鼓励为主。
    3. 和家长保持良好的沟通。有情况及时和家人沟通,必要的时候尽快就诊。
  • 原提问:请问怎么和抑郁症患者相处 防止自己的情绪也会被带的阴暗 在他告诉我他总会没有缘由的想要结束生命时我应该做什么

    1. 你得知道哪些是病态的情绪。这样就不容易被影响。
    2. 陪伴为主,减少“建议”。
    3. 有心理危机干预热线。这是公益性项目,大城市都有,可以检索一下。
  • 原提问:总会有周而复始的低潮期,满满的负能量,这个时期过去了知道每个低潮期总会过去,可当身处那个状态时,总会有一些悲观的想法,深怕哪次真的过不去,这个过程怎样调解比较好呢^_−

    会不会是环性人格呢……?
    情绪,其实有生物学基础。如果情绪的波动,超过了自己的控制能力,明显是容易出问题也是需要积极干预的。问题的关键在于很难知道什么时候会超出控制。最好的办法,就是和医生或者心理治疗师或者心理咨询师建立稳定的长期关系。当出现这种情况的时候,定期就诊评估。
    有其他人看着,就不容易出意外。
  • 原提问:喜欢sm这种心理算是心理障碍吗,在正常恋爱中总是想寻求被控制被虐的感觉

    如果不妨碍其他人,不伤害自己不伤害他人,我觉得问题不大。
    不过关键在于你的找到喜欢控制喜欢虐人的另一半。
    这个问题,可以延伸到婚姻的问题。
    很多持续了很多年的婚姻,在外人看起来不应该幸福或者不合理的,其实都有内在的原因。其中最重要的就是类似这种不能说出来或者当事人自己都么有意识到的原因。有些人喜欢被管着,有些人喜欢控制,那么刚好,凑一块,挺好的。
    当然,前提是不能伤害自己不能伤害他人。
  • 原提问:忽然之间控制不了情绪,有点歇斯底里,必须按自己的意愿来才行。过后又完全没事。是什么问题?比较经常的出现。

    如果是最近才出现,建议到医院就诊评估。
  • 原提问:您好,我是大二医学生一枚,想问下:1.精神科医生忙碌吗?2.工作是不是比较有趣?

    医生忙,有理想的医生都忙~这话是针对你这种小鲜肉的。不能让你知道一些老油条的故事,否则会影响你以后职业生涯的高度哈!
    其实,在一些以慢性、长期住院为主病房,不是特别忙。不忙,主要是因为自己觉得没事可以做。我也在那种患者住院时间比我的年龄还大的病房工作过。我觉得特别有意思,因为你会看到各种平时见不到的症状。我能把大部分患者的情况说得出来,特别是,哪位患者每天要做一套固定的“体操”,怎么做的,步骤怎么样,我都是比较清楚的。如果你觉得这些有意思,你就会忙。如果你觉得没意思,那比较不忙。但如果你觉得能够预知10-20年后是怎么样的,是不是一件很可怕的事情?还是要让自己忙一点吧,给未来增加点不可预测性。
    工作是否有趣,还是在于你自己啦。比如,我实习那会,有些同学对外科特别感兴趣,天天揪着有没有机会上台跟老师做手术,特别是比较简单的手术。那时我值班比较“黑”,有时候一来三台阑尾手术。我第一时间就是跟老师说,机会要分享,我让其他同学来跟您上台手术——其实我是想跑去睡觉的,因为实在太累了。
    精神科的工作,主要是和人打交道。你会看到许许多多“有趣”的事情。好奇是最好的老师和动力。希望未来的你,以好奇作为敲门砖,以坚韧作为可靠的动力,不断前进。
  • 原提问:您好,孩子与上要高考了,压力很大,每逢月考都说恶心想吐。请问您像这种情况,家长怎么办?孩子天生悲观主义,家长又该如何引导孩子呢?

    估计是很典型的考前焦虑。
    6月份就要高考,估计时间有点紧。给一些可以实际操作的技巧吧。
    1. 运动。劳逸结合。这是一个很旧的提法,实际上却又是最简便最有效的做法。每周2-3次的有氧运动,每次20-30分钟。适量的运动,可以舒缓焦虑的情绪。
    这种做法在抑郁症、焦虑症的患者中我是极力推荐。如果没有禁忌症的话,它方便、有效。
    2. 冥想。冥想不是迷信,有科学依据。不用担心,这里我不会推荐没有数据支持的东西。短期有效的冥想,比如在2-3周,每天20-30分钟,大脑就可以观察到有明显的皮层增厚。冥想对条件要求不高,只要有安静的环境就可以,时间也不用长。
    3. 最直接的,到医院就诊。处方一些抗焦虑药物,帮助度过这个阶段。
    4. 最后,这提示孩子应对压力的方式有待改进。只是这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以后可以接受心理咨询或者心理治疗,逐渐完善整个人格。
    希望这些信息对你有所帮助。
  • 原提问:林医生您好,很佩服您在精神专科的坚持与成就。我是精神科的护士,工作好几年了,在与患者沟通护理中仍然迷茫,不知道怎样避开患者带给我们负面情绪,请您指导一下?

    不论是什么行业,都会存在这个问题,就是如何减少工作中给我们带来的负面情绪。说真的,以前我也在诊室发飙过,我也郁闷过,我也难受过。不过还好,好歹爬出来了。
    这么说吧,实现是很难改变的。同样丢了100块钱,有的人转眼就情绪如常,想着“破财消灾”;有些人一直好几天不开心,想着“怎么我这么倒霉”。为什么同样的事实,反应却不一样呢?关键在于自己的认知。我记得刚上班那会,有次护士长被一位患者莫名其妙吐了一口痰。回头我问护士长,你感觉如何?她说了很多,但时间长了,我不记得,只记得一点:我是护士,她是患者啊,难道你吐回去? 这就是认知调整。
    我想,你应该可以看到问题解决的核心了吧?这样做,不是为了粉饰事件的本质,重点在于调整自己的情绪。只有稳定的情绪,才能走得更稳,走得更远。
    有些人看不起这种认知调整,说这是阿Q。我不赞成。我认为这是让我们职业生涯延长并有所成就的重要保证。因为情绪稳定,比智商、情商更加重要。这也是我跟许多孩子的父母这样传递的信息。父母的情绪不稳定,特别容易导致孩子的认知有偏差,情绪也同样不稳定。
  • 原提问:我是精神医学本科的应届毕业生,考研失败了。现在在二战考研和先接受三年规培之间犹豫不决。可否分析一下直接研读专硕和临床后读学硕的优缺点?

    看到你在犹豫读研还是规培,那看来你就不是那种一开始特别明确的人。
    所以,我的看法是:
    直接读研的优点是:节省时间。按照目前的职称晋升,有些单位已经开始要求读研究生期间不能计算时间。如果读研,硕士毕业后很快就可以晋升主治医师;如果是博士,毕业就可以直接考主治。这个优点非常重要,会让你的职业生涯节省时间,尽快上轨道。
    缺点很明显,读研的时候,对于自己和专业的关系,还不是特别了解。虽然本科是精神医学,但没有正式工作,理想和现实还是有差距的。所以可能会导致读研的导师不合适,做研究的方向不是自己感兴趣的。
    先做规培的优点是:直接进入临床,可以感受精神科的工作状态是怎么样的,也能知道自己在实际临床工作中的优缺点是怎么样的。可以在临床中发现问题,读研的时候选择导师、学校就更加有针对性。
    缺点也很明显,就是会延迟普通的职称晋升时间。
    一切都看你具体的情况,你的经济压力(这一点很现实,你能否忍受“穷”),你的追求是什么,等等。


0

主题

1

回帖

13

积分

新手上路

积分
13
发表于 2017-7-4 10:48:11 | 显示全部楼层
好贴,绝对要支持下!!~~












279

主题

389

回帖

2321

积分

金牌会员

积分
2321
发表于 2017-7-5 21:00:17 | 显示全部楼层
想想自己从婴儿长成成人的,可以解决很多问题,哪个人不是这样长大的?人总喜欢看别人,眼睛却不审视审视自己和自己的心灵。别人就那么好看吗?自己就那么龌龊吗?不敢看自己!得上精分,都是心有了障碍和问题,有时纯粹是自己的认知问题。换个念头和想法就OK啦。自己在那钻牛角尖,不如请教一个信得过的朋友或闺蜜来的直接,又何必苦苦纠缠自己非要和自己过不去呢?这世界离开了你,照样会转的呀,工作照样有人会做的呀,老婆也可以改嫁的哦!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小黑屋|精神病 Discuz! X3.5Powered by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快速发帖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