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通常精神分裂症以猎奇、八卦的标签进入大众的视野。和心脑血管等慢性疾病相比,精神分裂症的真实面目讳莫如深,人类对精神分裂症的了解匮乏,精神分裂症的诊断缺少明确的可量化的检查指标,治疗手段相对单一。但精神分裂症对身心造成的多重摧残,足以使社会角色的完整性受到破坏,有些患者的认知能力和行为能力从此再也无法逆转。因此,在10月10日世界精神卫生日期间,提倡包容与接纳精神分裂症患者,是帮助他们走出疾病泥潭的正确态度。
起病高峰在青壮年期
据世界卫生组织估计,全球精神分裂症的12个月患病率约为0.38%-0.84%。今年9月举行的中华医学会第十五次全国精神医学学术会议披露的《中国精神卫生调查概况》显示,我国精神分裂症在过去的12月患病率为0.61%,人数约1000万。
同济大学附属东方医院临床心理科主任康传媛教授解读数据时介绍,精神分裂症被认为是一种脑功能失调性神经发育障碍,由多种生物学因素相互作用所致,占据主导作用的主要是遗传因素。好比一把手枪,核心是“扳机点”被启动。比如工作中,个体被上级批评的时候(刺激因素),扳机会被触发,装有子弹的手枪就发射,没装子弹的枪发射不了。这颗子弹扮演的角色就是遗传因素。有精神分裂症家族史、社会低经济阶层人群、具有分裂型人格特点的人群是精神分裂症的高危人群。
康教授指出,精神分裂症起病的高峰在青壮年期。而且发病越早,预后越差。正确合理的治疗对于这些病人的转归相当关键。
大多表现为脱离现实
脱离现实,是精神分裂症区别于其他疾病的主要特点。患者主要表现为两类症状,一是阳性症状,一般可以理解为正常人身上没有,精神分裂症所附加的,比如有明显怪异的行为或者莫名其妙的兴奋,不得体,冲动,幻觉妄想等;二是阴性症状,就是正常人身上应该有的,从患者身上剥离掉了,比如没有进取心,不愿外出见人打交道,非常冷漠,生活很懒散等。无论是阳性症状还是阴性症状,共同点就是脱离现实。
康教授指出,精神分裂症患者首先是病人,正常健康人对于他们的态度和躯体疾病患者应该一样,不该回避、歧视、打击和伤害。与精神分裂症患者相处时,为了避免激起患者反感,家属和亲友不要急于否定或者反驳患者的言行,应该多安抚、多劝说、多陪伴,不要刺激和嫌弃患者。最关键的是要尽早就医。
精神分裂症的诊断仍以临床诊断为主,也就是由经验丰富的精神科医生运用一些专科访谈工具开展详尽的病史采集,同时排除可能导致精神失常的躯体疾病因素。
对症下药助力回归社会
经过专业医生指导、治疗的患者,很多都能回归社会。在行之有效的治疗方法中,首选是抗精神病药物的治疗,特别在急性期治疗环节,药物的作用举足轻重。药物治疗分为急性治疗期、巩固期和维持期三个阶段,应在医生指导下调整用药,不可自行停药,以免引起复发。在积极寻求药物治疗的同时,还可以通过心理治疗、职业康复、体育锻炼等方式加快患者的康复,提高患者认知功能,帮助患者早日恢复健康并重返社会。
调查显示,约三成精神分裂症患者存在服药依从性问题。康教授分析依从性不佳主要有三方面原因,一是患者对疾病的严重性、治疗的意义认识不足。从患者的角度来讲可能是没有自知力,从家属的角度来讲可能有病耻感;二是治疗的方便性、可及性有限。比如生活在交通不发达地域的人群,去医院看病可能需要花十几个小时,坐车可能晕车,到医院可能来不及挂号;三是药物副作用干扰患者坚持用药。所以医生从一开始就要预见到某些药物可能带来的副作用,治疗过程中密切观察并及时处理这些副作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