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7月23日至27日,包括全职员工和志愿者教员在内的30多位7城W人聚集在广州,只为了参加美国艺术治疗认证导师Janice博士的艺术疗愈课程。通过这次培训,W人不仅学到了专业的艺术疗愈知识,也再一次重新认识了自己。
看过风,看过雨,但还有花,有阳光。
这六年来,WABC认识了非常多的朋友,有精智障碍人群及其背后的家庭,有功成名就的企业高管,有恩爱有加、却表达不足的夫妻……我们知道,每个人(包括我们自己在内)都会有脆弱不已、需要帮助的时候。但,老实讲,无论是谁,笑起来,好看多了。
那些由难熬时分历练成的伤疤,被缝进我们的生命进程中,可能看似被掩盖,实则处处影响到未来的生活;而那些快乐到令人尖叫的瞬间,却渐渐被琐碎的生活磨蚀,忘了它们曾经存在。
但是,该面对的,还是要去好好面对。上帝的交给上帝,撒旦的交给撒旦。
虽说陪伴是最长情的告白,但WABC不想只是单纯地陪伴你,而是“陪伴+帮助”的那一个,直到你,能够真正地认识自己、拥抱自己、承认自己。所以,WABC将致力于通过专业的培训,通过整个团队不断地磨合与课程开发,真正发掘出非语言的力量。当来访者觉得难以启齿的时候,我们会通过艺术疗愈(比如:绘画疗愈、舞动疗愈),渐渐弥合过去回忆留下的伤痕。若我力所能及,定当在所不辞。
说好的认真培训是这样的。
至于这个,究竟是发生了什么……(怎么看起来那么熟……这不是一条视频里那谁吗。)
过去半年,整个WABC团队为精智障碍人群筹备画展,进一步推动特殊人群与大众社会的融合;开展社会活动,让更多的人关注“中国的梵高”,也号召更多的人对自己进行内观;最重要的,一线教员持续、认真地进入社区陪伴我们的学员。在这个过程中,一套套教案逐渐成型,但自然也有一些问题浮出水面。于是,W人一边对外服务,一边也积极地筹备内部培训。七月份的时候,全国W人齐聚广州,再度请来来自美国的老朋友、老师——Janice博士,为我们进行学时培训。
【DAY1 认识自己】Janice老师在培训的首日,用了曼陀罗的破冰方法,让每个人将自己的名字写在纸上,大家可以用任意的方式表达出最近的状态,以及在未来日子里想要学习到的东西。在这个过程中,会开始进入一种与自己进行深度对话的状态。忙碌通常让人们忘了好好地关心自己。
曼陀罗,是当下心境的一种表现方式。每个人状态不同,呈现的画面自然不同。
后来,在回顾大家的画作时,发现W人不约而同画得最多的有两种:花、阳光。果然都是热爱原生自然,充满温暖的人呐。
【DAY2 拥抱自己】培训进行到第二天的时候,有些学员坦露,自己其实并不是非常擅长画画,多多少少有些心理负担。Janice老师很及时地指出,作品本身不是重点,关键之处在于整个创作的过程。未来的来访者,疗愈师可能会面临同样的困惑——我不会画画,怎么办?
这并不是件值得担心的事儿。Janice老师说,每一个人,都要认可自己、拥抱自己,肯定自己的创造力。画画,只是一个形式,并不需要很多细节,它只是关于表达本身,我们每个人,都有能力还原艺术疗愈应有的生态。很多人需要疗愈,是觉得自己需要发出声音。而现实是,很多人想要发出声音,但是一直没有被听到,自己无法被理解。疗愈师肩负一个很重要的职责,就是去聆听、去尊重来访者的声音。这种聆听,未必来自文字,而是来自绘画。让一个孩子坐下来十五分钟表达自己,非常困难。如果借用艺术形式,会变得更加强有力。疗愈师要做的,是引导来访者,如何用绘画材料去表达自己。
艺术疗愈的第一步,就是知道,自己的不满、憎恨来自哪里。第二步,要引导来访者明白,自己尽管有一些负面情绪,但他并不是一个坏人,他不应该受困于别人的眼光,认识自己之后,可以通过艺术疗愈的方式,来发泄自己的情绪。
艺术疗愈的魅力在于,经过四五个月,或许能够开始看到一个人的改变。就像一位母亲,他每天陪伴自己的孩子,往往看不到他的成长。但如果是一个外来人,他就能够明显看出这个孩子的变化。我们可以在一段时间的艺术疗愈后,摊开、细数这个过程的画作,从中便可看到非常直观的改变,这是一种强有力的方式。
当然,疗愈师不应总是把重点放在来访者有什么问题,可以放在,发现个体本身的闪光点。就像Janice老师所讲,关于DSM(精神疾病诊断与统计手册)中的那些诊断,其实是不重要的。重要的是——一个人如何去表达自己的存在,如何拥抱自己。
所以,艺术疗愈师在陪伴来访者进行创造的时候,除了引导他们使用画具,自己也要非常投入地进入创作的过程,帮助来访者看清楚自己的内心究竟想要创造什么。就像曼陀罗,就是一种视觉呈现。这不同于临摹,每个人都是经历了头脑的探索之后,进行内视。
除了绘画,借由动觉释放自己,也是非常重要的疗愈环节。如果面对一些受过侵犯的人,他们很难讲出自己遭受过的事情,这些伤痕通常都留在他们的内心里面。这时候,我们可以借助身体,而非语言本身。身体的放松与绘画的互相结合,可以充分展现出自己沮丧和放松的不同情绪。
疗愈师们在培训中的体验阶段,往往能非常迅速地联想到平时所遇到的来访者,并将案例运用在他们身上。大家在案例讨论的过程中,商量出不同的应对方案——这也是艺术疗愈学院接下来要重点做的事,着力打造出疗愈师自身的督导机制,通过搜集大量的个案,规整出运用不同媒介帮助不同人群的系统。
【DAY3 孩子疗愈】老师借用不同心理学家(如,Piaget、Erik Erikson、Sigmund Freud)的研究理论为我们阐述了孩子的成长历程,由此对应,孩子在绘画方面会进入不同的阶段。在某个阶段内,孩子在画作上的呈现是相类似的——1-3岁:涂鸦阶段4-6岁:样式化前阶段7-9岁:样式化阶段9-11岁:写实萌芽阶段11-13岁:拟似写实阶段
在那几天内的疗愈环节中,老师时不时地提醒,如果是面对青少年或者自闭症儿童,疗愈师应该如何应对。同时,老师也联系了许多她亲身接触过的案例进行分析。
在第二天的最末,出现了一个很有意思的环节——线条追逐。
两位参与者在互相商量后,一位作为线条引领者,一位作为跟随者,体验整个追逐与被追逐的过程。大家不断换拍档,玩到完全不肯起身,Janice老师最终无奈地笑笑“Enjoy it.”整个过程,可以更多地与对面的同伴发生更多的联系。这个环节,很适合用在孩子身上,当他们被追逐的时候,会充分享受到被尊重的过程。当然,有些人的确会拒绝与其他人产生连接,这时候,我们同样要尊重对方的边界心理。
孩子对父母的依恋类型不同,有亲密型、矛盾型、恐惧型。而孩子对父母的安全感往往会变成孩子对世界的安全感。每个人都曾经是孩子,所以若是要分析每个人的性格,分析他与家长之间的依恋关系,是可以往上不断追溯的。
培训过程中,老师请大家亲自动手做了一个属于自己的鸟巢,允许大家运用各种材料。通过鸟巢的搭建,大家往往可以述出自己的家庭故事。
完成制作后,大家互相参观了彼此的“家”。通过制作这些艺术性的作品,和做这些作品的过程,人们可以培养对自己的自我意识,扩展他们的认知能力,获得关于生活的自我肯定和乐趣。
艺术疗愈适用于所有年龄层的人,也可以适用于跨文化的实验中。来访者如果经历过一次、两次用图画来表达自己的内心,并从中感受到表达的自由后,往后当他遇到不好的事情,他可能会继续选择这种方式来表达自己。如此,艺术就成了连接内部世界和外部世界的桥梁。
【DAY4 家庭小组治疗】Janice老师介绍了一种疗愈方式——家庭小组治疗。这给小组的组成单位有可能是一个真正的家庭,也有可能是由陌生的人组成。在这个小组中,可以帮助社交技能较低的孩子发展出应有的技能,也可以通过行为模仿(当一个人感到愤怒时,如果看到另外一个人是深吸一口气冷静下来,他可能也会模仿这个行为),知道怎样的行为才是真正合适的。大家在一起,做一些关于内部和外部世界的探寻,互相分享。
与之相对应的环节,老师让大家动手做布偶,完成之后,自行组队进行表演。
说好的表演……
在整个体验过程中,“大人”们也很自然地也回到了小孩子的状态,因为,这次换上的面具,不是任何社会面目,甚至不是自己,而是一个心理期待的角色。这种小组活动,很适于在人与人之间建立起深度的友谊关系。
【DAY5 团队融合】一转眼,Janice老师的培训只剩最后一天。她鼓励在场的小伙伴换换partner,去跟这五天里都鲜少接触的人重新组队,聊聊各自家庭里的趣事。感念Janice老师的良苦用心。在最后一天,大家都结识了陌生又熟悉的伙伴。或许真的是吸引力法则吧,重新认识的搭档,往往会发现彼此的共同点。在开放、舒服的环境中,面对面地交谈,二人之间迅速地了解了彼此。
接着,老师给每个人发了一张白纸,画一条直线,将其当做生命线,每个人都可于其上细数回忆里的酸甜苦辣,画完后,可以与同伴进行分享。生活果然是最好的剧本,导演悉数登场,听几场分享,就像是置身于真人图书馆。
培训很快结束尾声,Janice老师让大家围坐成一个大圆,点了一个蜡烛,每个人分享对自己及机构的愿望。
看起来,真有点像WABC上半年做了个场“点亮梦想”的巡回画展。很多人在诉说愿望的时候,都提到“用艺术疗愈帮助更多人。”这何止是个人的愿望,这是整个机构的使命。
接下来,WABC会在内部持续开展培训课程,利用国内外的多方资源不断地充实自己的疗愈团队,从目前主攻的绘画疗愈、舞动疗愈板块慢慢探索、延展至其他领域,在多方尝试中,开发出最适宜来访者的课程教案,真正运用我们的所学,帮助更多的人。就像Janice老师所期待的一样,艺术疗愈将真正福慧中国百姓。
学时培训(图)
未来,期待有你呦。
文 字 / 乐 乐 排 版 / 史小北
简介[size=2em]WABC
无障碍艺途WABC无障碍艺途是一家针对精智障碍特殊人群提供绘画潜能开发课程和艺术展览项目的公益组织。
目前WABC已在上海、北京、杭州、成都、深圳、广州、珠海等7个城市设立办公点,及30余个社区点为精智障碍特殊人群提供免费艺术治疗课程。
同时,我们也正在开拓香港地区的国际交流合作,意将精智障碍特殊人群的艺术价值传播至全球,实现真正的社会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