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精神卫生日”漫谈精神心理健康 2016-10-10
A- A+
又是一年的10.10“世界精神卫生日”,在建立和谐社会的要求下,精神心理健康工作的压力显然变得日益严重。如何实现“心理健康,社会和谐”的理念,已不仅是专业人员责任,更是全社会、每个人都必须有的共识。
又是一年的10.10“世界精神卫生日”,迄今为止,中国组织参与世界精神心理健康活动已走过17个年头。回望过去的一年、十年甚至十七年,我们的社会虽对精神心理健康问题越来越重视,但面临的问题却越来越多。在建立和谐社会的要求下,精神心理健康工作的压力显然变得日益严重。如何实现“心理健康,社会和谐”的理念,已不仅是专业人员责任,更是全社会、每个人都必须有的共识。 近年来,每当出现社会名流、知名人士因抑郁症或其他精神心理问题自杀离世时,都会引起社会各界对精神心理健康问题严重性的热烈讨论。但讨论过后回到现实生活中,人们往往觉得精神心理健康问题离自己还远,那都是别人的事。或者即使有所察觉自身也存在一定的精神心理问题,也多半采取回避、逃避、拒绝等抵触的态度面对。尽管社会对精神心理健康问题导致严重结果的讨论并不少,但大众为何仍是很难面对自身的精神心理问题呢?在这个特殊的世界精神卫生日,作为一名专业人员,我来谈谈个人的看法和认识。 首先,在我们的社会中,对精神心理问题人群歧视观念根深蒂固是重要原因。在很多国人心中,仍把精神心理问题人群,等同于“疯子”、意志薄弱、思想不端等异常人。在这样的观念左右下,既不能尊重关爱身边的精神心理困境者,也不敢向别人暴露自己的精神心理问题困惑。如此,常使本来并不严重的精神心理问题,不能及早发现并处理,以致发展成严重精神心理障碍,甚至精神心理疾病,从而导致难于挽回的结果。所以,加强精神心理健康概念的宣传教育,改变人们固有的歧视观念,正确看待精神心理问题人群,尊重精神心理障碍与疾病患者,是我们持续开展“世界精神卫生日”活动的重要目的。 其次,精神心理障碍与疾病知识不足或错误,也是社会大众不能积极面对精神心理问题的重要根源。近年来,抑郁症导致自杀的现象,常常出现在人们的生活中,以致易使大家误以为精神心理问题就是“抑郁症”或“精神分裂症”等严重的精神心理疾病,有精神心理问题就是自杀、精神行为异常等极端表现。其实,人类的精神心理问题表现复杂,程度也是轻重缓急各异。心情压抑、烦躁、多虑、容易情绪失控,甚至睡眠不好、食欲下降等都可能都是精神心理问题的表现。如果自我或者周围人员,能对这些多样不良表现有所认识,并采取合理的干预措施,许多精神心理问题导致的悲剧就可以避免发生。所以,即使在“世界精神卫生日”之外,也要持续宣传精神心理卫生知识,提高民众对精神心理健康的认识和保健意识,是全社会必须亟待开展的工作。 最后,精神心理问题往往不是孤立的个人问题。所有的精神心理障碍或疾病虽然都具有个体的遗传生物学基础,但问题的发生都不是孤立偶然的。每一个精神心理问题的发生都有其特定的环境,并经历一定的时间过程,在某一时刻被触发表现出来。一个人成长的经历、所受的教育、所处的环境等因素,都会对其精神心理健康水平产生不可忽略的影响。比如孩子的性格有的内向有的外向,在精神心理健康中并没有好坏之分,但当家庭或学校过分强调某一性格倾向的利弊时,反而容易造成孩子精神心理发育的异常。所以,如何创造一个利于绝大多数人精神心理健康发展的环境,需要我们的在家庭、学校及社会机制、价值导向等多方面共同努力,使每个人都能尽可能发挥自我潜能,更好适应社会需要,才有能真正实现“心理健康,社会和谐”。(喻小念) 专家简介
喻小念,航空总医院心身医学科主任主任医师教授
毕业于华西医科大学,获日本九州大学大学院医学/心理学博士学位,拥有日本国立精神神经研究中心博士后研究员经历。长期从事精神因素刺激对机体健康影响的研究及各类精神心理疾病的临床诊治,具有深厚医学、心理学素养及20余年临床及教学经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