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受访专家: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定医院精神科主任医师姜涛本报记者高阳《生命时报》(2017年02月21日第18版)
提起“精神病院”,你的第一反应是什么?是阴森恐怖的病房,还是疑神疑鬼的患者,抑或是手持镇定剂的医生?在一些影视剧甚至新闻报道中,这些场面被反复演绎,以致人们有意无意地将精神病院视为“禁区”。精神病院到底什么样?《生命时报》记者走访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定医院,带你一探究竟。
门诊既普通又有特色
“你们精神病院挂号流程有什么不同呀”“精神病治疗怎么收费呢”……这些问题时常令医生们哭笑不得。在安定医院门诊大厅内,《生命时报》记者看到,前来就诊的人们有序地排队建卡、挂号、缴费、取药,并无什么特殊之处。精神病医院门诊和普通医院完全一样,只是在学科划分上,体现出了精神专科医院的特色,如有焦虑门诊、抑郁门诊、老年科、儿童科、精神康复科等。安定医院精神科主任医师姜涛说,相比其他科室,精神科医生在诊疗过程中往往倾注了更多的时间和耐心,而为了保护患者隐私,基本是一对一问诊。
相比之下,急诊中心要喧闹一些。一名手脚被扎上了约束带的女患者被急忙推进急诊室。据了解,这名病人曾在安定医院接受过一段时间的治疗,因没有坚持服药,病情复发,动手打了母亲。类似情况每天都会上演。姜涛称,精神疾病大部分属于意识的问题,目前尚没有检查出器质性改变,有的患者平时不发病,根本看不出来异样。还有,因精神病患者大多数没有自知力,很少主动就医,没有坚持服药,所以往往是病情暴发时才被家人、朋友送来救治。
住院区没那么恐怖
“铁窗、铁锁、三重门”,精神科病房常被人们“脑补”出一副监狱景象。姜涛指出,精神病院用铁锁、铁链都是几十年前的事情了,由于过去条件落后、药品奇缺,所以只能采用物理方法对患者的行为进行约束。如今,药物治疗已经起到了很好的控制效果,约束带、约束衣已经很少用,以前窗户设置铁栅栏怕病人跳楼,现在都不用了。
住院楼里,医生还会根据患者病情的严重程度,将他们分开安置。半封闭病区通常住着一些烟瘾、酒瘾、网瘾、焦虑症等症状相对较轻的患者;全封闭区则是人们误解最多的病区,但也并非如想象那般恐怖。穿过一道智能电动门,记者进入抑郁症病区和精神分裂症病区。在这里,护士工作站被设计成半圆形以免病人磕碰,大多数患者病情稳定,或在走廊悠闲散步,或正在接受药物或物理治疗。
治疗用药物也有娱乐
影视作品中,对精神病院治疗方式的艺术表现往往十分惊悚。电影《飞越疯人院》里,病房的管理者拉契尔大护士表面慈祥,却冷酷地用各种器械、电击疗法和脑白质切除术来控制病人。姜涛表示,很多人都对精神科的电击治疗有偏见。事实上,电痉挛治疗目前仍然是适用范围广、起效快、相对安全的治疗方式。这项技术如今也做了很多改进,引进了麻醉技术,患者治疗后无痛苦,清醒后无恐惧感,并发症明显降低。另外,通过脑功能治疗仪的电按摩,产生脑穴位的刺激,促进大脑功能的恢复,也能够辅助病人缓解劳累和紧张感。
除了这些常规治疗方式,医院每天也会安排患者进行“工娱治疗”,即以工作、艺术、体育、娱乐等方式帮助患者精神康复,回归正常生活。打乒乓球、下棋、打麻将、绘画、书法、打台球、唱歌、跳舞等,形式十分丰富。
在很多人的印象中,精神病患者常常发呆,独自发笑,整天疑神疑鬼,情绪多变……其实,精神病患者大多数时候是比较稳定的,但也有躁狂症患者连输液也需要3名护士一起抱住了才能完成。姜涛指出,受病症控制,精神病人不配合治疗很常见。像穿衣、打针、吃药、理发、洗澡这样的小事,完成起来也并不容易。因此,医院都会配备相关设施和人员,来保障患者住院期间的生活与治疗顺利进行。
无论是对病人还是医生,人们有关精神病院的疯狂猜想从未停止。但目前国内大型精神病院在管理上都比较规范,姜涛认为,国人应摒弃对精神病院的歧视与恐惧,也要消除精神疾病的病耻感,时刻警惕精神疾病的侵袭。无论是自己或是身边人,一旦精神问题干扰到正常工作和人际交往,就要及时求助专业的精神科医师,尽早治疗。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