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原标题:过度沉迷游戏是种“精神病”
图片说明: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将来可能开设“游戏成瘾”专病门诊 /晨报记者 朱影影
“我天天都玩网络游戏,是一种‘精神病’吗?”“家中小孩特别喜欢玩游戏,怎么预防‘游戏成瘾’呢?”据统计,我国 17岁以下儿童和青少年中,约有 3000万人受到各种情绪障碍和行为问题困扰,备受关注和争议的“游戏成瘾”便是其中之一。
今年10月10日是第27个“世界精神卫生日”,今年的主题是“健康心理、快乐人生——关注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
有患者因此而辍学
“游戏成瘾”的正式名称为“游戏障碍”,其中最常见的就是网络游戏成瘾。今年6月18日,世界卫生组织(WHO)发布了第11版《国际疾病分类》(ICD-11),其中新增了游戏障碍的诊断分类,正式将游戏障碍与合成毒品、酒精、烟草等一同列入物质使用与成瘾行为障碍。
在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的心理咨询门诊中,物质依赖科主任孙海明就遇到过数名因为“游戏成瘾”来就诊的小患者,尤其是每年中考、高考前,到心理咨询门诊来咨询“游戏成瘾”问题的青少年会明显增多。
“我遇到过一名患者,孩子本身其实很优秀,面对升学考试压力太大,对自己的成绩不满意,出现了焦虑、抑郁等情绪,然后开始沉迷于虚拟的游戏世界以此来逃避现实问题,他觉得玩手机的时候其他什么事情都不用想。再加上刚好处于青春期,经常和父母发生争执,情绪更加不好,然后就愈发沉迷于游戏,导致恶性循环,到最后没法正常读书辍学了。家长管教劝说也没用,只好带他到医院来就诊。”孙海明说。
相关调查发现,网络成瘾人群在亚洲国家和12岁-20岁的男性青少年中分布最广,在15岁-19岁的青少年中,男性游戏障碍的发病率为8.4%,女性则为4.5%。
就医时病情已较重
据了解,每年前往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就诊的“游戏成瘾”患者并不多,但往往来看病的都已经给自己的学习、生活带来了严重影响。
孙海明说:“青少年是最容易发展为‘游戏障碍’的人群,尤其是处于青春期的男孩。在我接诊的‘游戏成瘾’患者中,绝大多数都是初二、初三或者高二、高三的学生,单纯的‘游戏成瘾’患者不多,一般都是情绪障碍伴随‘游戏成瘾’的患者,例如抑郁症、焦虑症等。”
青少年之所以会成为“游戏成瘾”的高发人群,是因为青少年的好奇心比较强,更加追求新意、刺激,而且自控能力比较弱,年纪大的人相对来说自控能力要强一些。很多游戏在开发设计的过程中,结合了心理学的专业知识,让大家更容易沉迷其中。青少年在没有约束的情况下接触这类游戏,很容易长时间玩游戏,积累到一定程度后,就有可能会从量变发展到质变,造成“游戏成瘾”。
此外,玩游戏成瘾的孩子家庭本身也都存在一定问题。例如,父母对孩子期望过高,把自身的焦虑传递给了孩子;家里没有规则,孩子自律性差;家庭成员缺乏沟通交流等。
尚无有效治疗方法
玩游戏的人有很多,那么什么样的情况才是“游戏成瘾”呢?
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物质依赖科副主任医师江海峰表示,判断是否成瘾的标准主要分为三个方面,一是对某种物质或者行为模式有无法克制的渴求感;二是停止后会出现一些戒断表现,包括情绪激动、打人骂人等;三是这一行为对正常的社会功能造成严重损害,例如无法正常学习、无法和他人交流等。从医学上来说,要判定对某种行为模式是否成瘾,最重要的是要看其是否对某个人的身体、心理等带来了损害,不能单单从玩游戏的时间来判定。
“游戏成瘾”危害巨大,但目前还没有任何药物和公认的治疗方法可以治疗“游戏成瘾”。江海峰说:“现在针对‘游戏成瘾’的治疗主要是对症处理,比如说,针对情绪障碍伴随‘游戏成瘾’的患者,使用一些针对情绪障碍的药物,同时进行心理治疗等。也因此,预防‘游戏成瘾’至关重要。”
江海峰表示,要想预防青少年“游戏成瘾”,首先要让他们认识到沉迷游戏对身体和精神健康都是有害的,玩游戏时要把握好“度”。
筛查系统明年上线
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关于“游戏成瘾”的研究一直在进行中,随着患者的增多和社会的重视,将来可能开设“游戏成瘾”专病门诊。
同时,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还在开发一款针对于青少年网络游戏成瘾问题的手机系统,集评估、预防、干预功能于一体,可快速有效地检测青少年是否存在网络游戏成瘾问题,并对高危人群进行科普教育,对成瘾患者进行线上简短干预等。未来将在青少年群体中推广使用,以期降低青少年网络游戏成瘾带来的相关危害。该系统预计在2018年底投入使用,2019年初在线上公布。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