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421|回复: 0

当心,我们身边的那些反社会人格

[复制链接]

2242

主题

249

回帖

1万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14233
QQ
发表于 2018-9-25 21:52:3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上周看了一本书,叫《The Sociopath Next Door》,作者是哈佛大学医学院临床精神病学专家,Martha Stout。查了查中信2010年出了中译本,叫《小心,无良是一种病》,大家看完这篇文章还有兴趣的可以去看一下。
  首先让人瞠目结舌的是作者给的一个数字——在美国,反社会人格比例是4%(东亚,包括中国的数字,远远低于这个,后面会谈到)。4%是什么概念?一个百人微信群,里面就潜伏着4个;一个班50个人,就分配到2个指标。换言之,每个普通人终其一生,一定会遇到反社会人格。
  说到反社会人格,通常第一反应是连环杀手。如果这样联想到4%的比例,简直让人不寒而栗。还好,作者说,并不是所有反社会人格患者都有“嗜血”这种爱好,同时也不是所有反社会人格患者都有当变态杀手的智商。所以人群中这4%中间,只有一小部分是连环杀手。
  那剩下的那些反社会人格都什么样呢?就是住在我们身边的普通人呀。书中举了几个案例。
  案例1:
  代号Skip的成功商业人士。
  Skip有超高的智商和迷人的外表,从小他就深深知道怎么赢得别人的好感,操纵弱者。虽然智商高,但不爱学习,觉得没有意思,除了盘算老爹死后能给自己留下多少遗产,唯一能让他兴奋的,就是在度假屋残杀青蛙。
  从肢解青蛙,到把烟花放进青蛙肚子里让它炸上天,下蛙腿雨,年复一年,他不断改良自己的游戏。这个听上去很像连环杀手的指标,但Skip外表潇洒社交老练,不具备连环杀手的特殊性趣。让他更有兴趣的,是怎么赚钱,成为强者,操纵他人,体会权力。
  良好的家世教育背景和招人喜欢的社交手腕,他成功娶到了一个石油公司总裁的女儿,然后平步青云。到Skip 40来岁时,他拥有成功者的一切,漂亮的妻子、儿女双全、大石油公司总裁的头衔。但事实上,他身上背着很多官司。性侵女下属,被拒绝后,就打断女下属的手臂,最后公司给他擦屁股庭外和解。不过最近让Skip头疼的是,针对石油公司违规操作的调查开始进行了,作为总裁,他可能面临牢狱之灾。
  案例2:
  代号Luke的寄生虫
  Sydney是在30多岁的时候遇到Luke的。作为其貌不扬但事业成功的女研究员,Luke在参观了Sydney带游泳池的房子后,立刻向Sydney穷追猛打,最后俘获了芳心。结婚后不久,Sydney就怀孕了,而当Sydney度过早孕期胎像安稳时,Luke立刻辞职了。他对外宣称,自己抑郁了,不适合再工作。
  大家都很同情Luke,第一次成为爸爸,压力一定很大。只有Sydney觉得不对劲。Luke非常享受在后院游泳池边晒太阳的生活,悠哉悠哉,每天都像在度假,毫无煎熬。同时,他完全不关心Sydney和肚中的孩子。直到儿子出生后,Luke几乎都没有来看过儿子一眼,更别提帮忙Sydney带孩子。当然他的“抑郁症”依旧让大家同情他。
  虽然生活在一个屋檐下,但Luke和Sydney母子就像生活在不同时空里的人,几乎没有任何交集。最后,Sydney的妹妹说,我觉得Luke不是爱上了你,而是爱上了你的房子和游泳池。当然,还有Sydney的工资条。当两人离婚后,Sydney逼迫Luke搬了出去,但Luke流下了鳄鱼的眼泪,可怜巴巴对着儿子说:“非要这样么?”于是他借着儿子的名义又回来了。晚上住到自己的公寓,整个白天依旧躺在Sydney的后院游泳池边晒太阳。
  案例3:
  代号Doreen的心理咨询师
  Doreen只有心理学的本科学历,但凭着睡过的几个大人物的推荐信,她顺利拿到了著名心理治疗机构面试的机会。机构想当然认为Doreen拥有博士学历,并且她口若悬河,看上去亲切招人喜欢。
  Skip的愿望是统治世界,Luke的愿望是当寄生虫,Doreen的愿望是整垮所有她潜意识里的“竞争对手。”
  一方面,她对机构里所有没威胁的人或有价值的人展露魅力。比如,在前台的胖老太太眼里,Doreen就是最温柔可爱的人,在主管的心目中,她也是个很好的性伴侣。另一方面,她可以为了整垮“竞争对手”,做出种种损人不利己的事。比如,她嫉妒自己的女同事,就会处心积虑把同事马上要出院的病人,打击得有自杀倾向。比如,她嫉妒女实习生的漂亮,就会撒一些立刻会被戳穿的谎,例如让实习生穿着高跟鞋慌忙跑去开根本不存在的会。
  对她真的有好处么?其实并没有。就算女同事不能升职,按照Doreen的能力,升职也轮不到她。但她就是喜欢做这些,有种战斗获胜的快感。虽然最后因为治疗失误,被查出学历作假,但因为主管的庇护,她也只是辞职后另谋高就。
  二
  反社会人格到底是什么呢?不反社会的人格,就不会做出以上种种行为么?
  作者说,关键的还不是他们的行为,而是他们的一个共性——没有愧疚和后悔的情感,进一步说,没有“良知”(CONSCIENCE)。
  举个例子,杀人犯有很多种。很多案犯激情杀人,但之后会后悔、会自首,哪怕逃脱在外,会害怕恐惧,看到受害者的孩子遗孀会有内疚。但连环杀手就不会。
  作者进一步说,反社会人格的人,体会不到高级的情感。书中用了一个实验。说对实验对象脑部扫描,普通人在听到“爱”“责任”这些词时候,大脑中亮的区域和听到“铅笔”“橡皮”时是不同的。但对反社会人格,大脑中处理“爱”的区域,和处理“窗帘”的区域是一样的。
  换句话说,他们根本没有“爱”“共情”“道德”“良心发现”这些功能。非不为也,实不能也。
  对反社会人格患者,他们唯一能体会到的,是因为即刻的生理痛苦和欢愉而产生的“原始脑”情感。并且,他们能体会到的挫败和成功都是暂时的,不能持续的。
  反社会人格和儿童虐待形成的“创伤”以及婴儿期遭受忽视而形成的“情感连接失调”都不同。后两者虽然都会有情感连结的问题,也可能都体会不到“爱”这样的情感,但是,后两种病症的患者也绝做不到像反社会人格那样假装正常、八面玲珑。
  像Skip,在他人面前,他是个有魅力的领导、体面的女婿和丈夫、看上去很温柔的爸爸;像Luke,在追求Sydney的时候,可以让对方认为自己真的全心全意爱着她;像Doreen,在胖秘书那里,是最有爱心为人和善的治疗师。
  对于反社会人格患者,他们虽然体会不到“爱”和其它深层情感,但他们可以像学电脑编程一样学会怎么和人建立表面连接。这也是为什么,许多连环杀手在法庭上常常具有迷惑力,看上去温柔体贴、敏感内向以及有幽默感。而有“创伤”和“情感连结失调”的患者,如果不经过治疗,自己是学不会这些的。
  “心理创伤”和“情感连结失调”都直指家庭养育方式,而反社会人格目前并没发现和家庭教育方式有什么联系。也就是说,即使你是一个完美的父亲或母亲,你的孩子仍有可能是反社会人格患者。
  那跟什么有关系呢?作者认为,一半取决于基因,另一半取决于文化。
  在作者眼里,美国及西方那套个人主义——将个人需求个人利益无限放大,从某种方面看,是提倡犯罪的文化。而相比较,东方集体主义的国家和地区,像中国和日本,反社会人格的比例要大大地低。以台湾地区为例,反社会人格比例只有0.03%到0.14%。
  三
  作者花了很大篇幅探讨一个有意思的话题——当反社会人格到底好不好?试想一下,如果没有良知和责任的束缚,我们可以不择手段达到自己的目标,成功率会大大提高。(古往今来,“厚黑学”不是永远流行么?搞得好像放弃良知很容易一样。)
  作者当然很正能量地说,反社会人格不是一个好选择。
  理由1,反社会人格患者没有高层情感,只有原始脑的即时刺激,导致的结果,就是他们极端容易无聊。
  不要小看无聊这件事,无聊是很难忍受的。正常的成年人,我们能从深层关系里寻找抵抗无聊的方法。比如说你和爱人家人的陪伴、比如说你对事业的专注、你对自己兴趣爱好的探索。但反社会人格患者体会不到这些。
  要解决无穷无尽的无聊,只有“游戏”。写变态杀人狂写得好的小说,通常会写出杀手的游戏心态。当一个游戏玩腻了,无聊了,就必须升级游戏手段。一开始杀小狗小猫就足够有趣,接着就要杀人,然后要升级成分尸或者摆成某种仪式感,再接着要加快频率,哪怕让警察抓到破绽也在所不惜。否则他就无法战胜自己的无聊,无聊是一种酷刑。
  理由2,短期来看,反社会人格可能会占点便宜,但长期而言,他们终将面临失败。
  一个人能愚弄别人一时,但无法愚弄别人一世。反社会人格患者通常会有风光的青少年期,但一般到了中年就要面临人生的失败。
  作者提供了一种解释:良知、符合社会规范、利他,都是写在我们基因里的,是我们赖以生存的前提条件。
  我读到这里,不禁想到那句著名的——“不信抬头看,苍天饶过谁。”
  好了,最后一个问题:
  身边有反社会人格你该怎么办呢?
  作者说:
  “
  千万千万不要妄图去感化TA。撒开脚丫子,逃吧,逃得越远越好。离开TA,就是你最好的选择。
  反社会人格患者可能很有魅力,因为他们要摆脱无聊,所以通常非常具有冒险精神,而我们通常认为有冒险精神的人很酷(注:但并不是所有有冒险精神的都是反社会人格)。他们具有游戏心态,所以常常让人觉得很有趣。
  如果他们智商足够,他们还可以轻而易举学会操纵周围的情感。他们会养宠物、生孩子,但不是因为他们爱小动物或小孩子,而是“宠物主人”和“为人父母”是非常好的保护色,更容易让周围人放下戒备。他们大多数人会对有利用价值的人说:“我觉得我们真的很像很像。”他们在戏唱不下去的时候会装可怜,会利用周围人的良知,让周围人觉得,或许TA不是我们想的那么坏,是我们误会TA了。你反过来会自己愧疚。
  ”
  如果反社会人格那么会伪装自己,我们到底怎么分辨呢?
  作者说:
  1,接受“有些人就是没有良知”这种观念;
  2,相信自己的直觉;
  3,三次原则,如果一个人伤害了你三次,远离TA;
  4,不要盲从权威;
  5,警惕马屁;
  6,不要把“恐惧”和“尊敬”搞混,有时候你对一个人的感情很可能不是尊敬,而是害怕;
  7,不要和反社会人格纠缠,或试图赢他们;
  8,同情心切勿泛滥,不要轻易可怜别人;
  9,不要试图挽救他们;
  10,最好的方法——远离他们。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小黑屋|精神病

GMT+8, 2024-12-23 14:08 , Processed in 0.102040 second(s), 2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