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309|回复: 0

中国精神卫生管理仍需完善 一关了事非治本之策

[复制链接]

2237

主题

248

回帖

1万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14135
QQ
发表于 2018-5-15 16:42:1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由于精神卫生服务管理体系存在的问题,致使一些新患者和重复发病的老患者未能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和管护,重性精神病患者肇事、肇祸情况严重,其负面社会影响加重了社会对精神病患者的恐惧、排斥和歧视,由此酿成一种恶性循环
  今天是世界精神卫生日。《法制日报》记者从今年北京市举办的世界精神卫生日宣传活动上获悉,9月,国务院常务会议讨论并原则通过的精神卫生法(草案),已经提请全国人大审议。
  此前,记者从可靠消息渠道了解到:一项重性精神疾病管理治疗项目历经7年,在各地实施后取得了如下成效:截至2010年年底,该项目共登记建档28万例重性精神病患者;随访20万例次;提供免费药物治疗累计9.4万例次,免费收治患者1.24万人次。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精神卫生中心常务副主任马弘对该项目给予了这样的评价:“这一项目获取的实践经验,为制定精神卫生政策奠定了实践基础。”
  精神卫生管理仍需完善
  “2000年是中国精神卫生事业进入快速发展并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年。”中国医师协会精神科医师分会候任会长唐宏宇对《法制日报》记者说,2000年,时任国家主席江泽民致信卫生组织总干事,促动了中国精神卫生事业进入快速发展阶段。时至今日,中国精神卫生事业发展迅猛。
  据了解,2009年,我国为促进经济发展推出4万亿元投资计划,其中向精神卫生建设领域投资100亿元用于改、扩建相关医疗设施。
  但是,有关专家认为,尽管我国对精神卫生工作进行了相当大的投入,但这一工作目前仍难乐观。
  据唐宏宇介绍,目前全国重性精神病患者人数为1600万,其中半数以上患有精神分裂症。与此对应的是,全国精神病科医生人数不及两万人,精神病医院病床数量不及20万张,每年出入医院的患者人数高达七八十万人次。
  “现在有两个问题非常突出,一个是精神卫生服务资源严重不足,一个是患者得不到及时治疗。”唐宏宇分析说,由于精神卫生服务管理体系存在的问题,致使一些新患者和重复发病的老患者未能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和管护,重性精神病患者肇事、肇祸情况严重,其负面社会影响加重了社会对精神病患者的恐惧、排斥和歧视,由此酿成一种恶性循环。
  唐宏宇说:“100个亿的投入着眼于先把医院建立起来,而要在社区建立管理体系,就不止花100个亿了,这是个更艰巨的任务。”
  在现有法律法规中,有哪些涉及精神卫生方面的条款可以促进这一工作?
  唐宏宇告诉《法制日报》记者,现有的法律法规中涉及精神卫生方面的条款非常少:刑法中只有第十八条专门讲管理;民法中有两条,一条是指定监护人,另一条是确定其民事行为能力的规定;警察法中有一条是讲加强管理的;治安管理处罚法里有一条;残疾人保障法里涉及精神疾病权益的也有一条,但仅仅是合并在其中提及的。
  “现行法律对精神病患者权益保障和管理服务还不够,我们很多工作在开展后得不到法律的保障。”唐宏宇说。
  据了解,中国精神卫生立法从1985年就已开始,其间不断征求意见进行修订,直至正式进入国家立法议程。今年6月10日,国务院法制办公室将精神卫生法(草案)全文公布,征求社会各界意见。
  “征求意见后,精神卫生法很有可能在明年出台。”唐宏宇说,“以前我们做一些工作时,会遇到一些困难,其中原因就是没有法。精神卫生法出台后,将是中国精神卫生事业发展的又一重大标志。”
  记者问唐宏宇,对正在拟定中的精神卫生法有怎样的期待?
  唐宏宇说,最核心的问题是体现立法宗旨,即保护患者权益,规范精神卫生服务,发展精神卫生事业。“维权与发展和规范,这是最主要的东西”。
  精神卫生服务模式效果初显
  《法制日报》记者了解到,为加强对精神病患者的服务与管理,我国自2004年12月开始,启动了重性精神疾病管理治疗项目,这一项目由卫生部疾控局主管,北京大学精神卫生研究所与中国疾控中心精神卫生中心具体承担。
  据介绍,这项重性精神疾病管理治疗项目的另一名称是“医院社区一体化”模式,这一模式覆盖了全国160个市(州)的674个区县,实际覆盖人口3.3亿。该模式确立的目标包括:建立综合预防和控制重性精神疾病患者肇事肇祸行为的有效机制;提高治疗率,降低肇事肇祸率;普及精神疾病防治知识,提高对重性精神疾病系统治疗的认识……该项目工作团队在7年时间里探索运用多种手段,包括增加安全有效的药物种类、规范化治疗、多功能服务团队、综合性社会心理干预等,最终获取到有关患者依从性提高和预后改善的第一手科研数据。
  马弘告诉记者,针对重性精神病确立的“医院社区一体化”管理模式,已经在实践中得到考验和证明。这一具有中国特色精神卫生服务的模式既能满足患者连续治疗的需求,也有利于保证社会平安稳定。
  如何做到“有利于保证社会平安稳定”,该项目报告提供了这样一组统计数据:
  据2006年1月到2011年4月连续5年的统计,“医院社区一体化”模式所登记建档28万例重性精神病患者中,肇事率从进入模式管理最初的4.8%下降到第5年的0.5%;肇祸率从1.5%下降到0。事实表明,随着时间的推移,经该模式管理的重性精神疾病患者的肇事、肇祸率逐年下降。
  “一关了事”非治本之策
  回顾防治重性精神疾病工作历程,马弘对《法制日报》记者说,1958年,国家对这项工作的总目标是重点收容。2001年明确为“改善重点精神疾病的医疗和康复服务,遏止精神疾病负担上升趋势,减少精神疾病致残”。今年拟出台的10年规划为“早期发现、应治尽治、全程服务,提高救治、服务和管理水平,提高康复水平,减少精神疾病致残……”
  如何达到新的规划目标?
  “精神病管理最终是要回到社区的。”唐宏宇认为,根据国内现实情况,应把管理重点从医院转移到社区,建立以社区管理为中心的精神卫生服务体系。
  “当患者闹事并出现很严重的后果,你可以把他往医院里一放、一关,但治疗完放出去后怎么办?患者出去没人管又会出事。”唐宏宇说,精神病院在对重性的、急性发作的精神病患者进行医治的同时,更要注重业务指导,鉴于患者治愈后不可能长期呆在医院,更不能把患者“一关了事”。在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下,如何在投入最小、受限制最少的条件下让患者康复,这就需要建立一个完整的社区管理体系。
  “第一个以社区管理为中心,把管理重点从医院转移到社区,在康复过程中进行管理而不是为了管理把患者关起来。第二个就是管理必须以治疗率作基础,必须以及时有效的治疗作基础。”唐宏宇说,只有进行及时有效的治疗,才能对防治精神疾病做到釜底抽薪。
  唐宏宇说,精神卫生事业正在快速发展,同时也受到从中央到地方的层层重视,投资不断、医院持续建设、人员逐步增加、一系列相关法规及政策正在建立并走向完善,精神卫生法出台后,将会更好地促进中国精神卫生事业的发展。 (记者杜萌)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小黑屋|精神病 Discuz! X3.5Powered by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快速发帖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