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462|回复: 0

世界精神卫生日:被误解的精神病

[复制链接]

2242

主题

249

回帖

1万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14231
QQ
发表于 2017-10-2 12:43:1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10月10日是世界精神卫生日,世界卫生组织认为,精神卫生是指一种健康状态,在这种状态中,每个人都能够认识到自身潜力,能够适应正常的生活压力,能够有成效地工作,并能够为其居住的社区做出贡献。那么我国的精神卫生状况是什么样呢?
  据国家严重精神障碍管理信息系统统计,截至2014年底,全国登记在册患者429.7万例,患者管理率达到73.2%,其中96.9%患者病情稳定或基本稳定。国家卫计委疾控局副局长王斌介绍,近年来,全国精神卫生服务体系逐步完善,专业机构和专业人员数量不断增加,服务能力得到较大的提升,患者就医环境得到较大的改善。
  但是民众对于精神疾病还是有很多根深蒂固的误区,成都市卫计委公开向市民解读精神疾病误区。
  远离“精神病人”就远离精神疾病?
  记者从成都市卫计委了解到,最近的调查显示中国人各种精神障碍的终身患病率是17.5%。也就是说:100个人中就有17.5个人在一生中可能患有某种精神疾病。带着“有色眼镜”去看待精神疾病患者并不能让我们远离精神疾病,事实是:去了解他们、科学地认识疾病,才能帮助我们有效预防和尽早发现精神疾病。
  精神疾病患者都是危险的“疯子”?
  按照世界卫生组织的诊断分类,精神疾病约有400种之多,常见精神障碍即人们通常所说的抑郁症、焦虑症、强迫症,以及酒精和药物依赖等。国内外研究发现,人群中精神分裂症等严重精神障碍患病率相对稳定,与地域、种族、经济发展水平等关系不大。绝大多数精神疾病都不会导致患者做出危及他人安全的过激行为,大多数精神疾病患者并不是我们想象中那种歇斯底里、危险恐怖的样子,现实中他们反而是被忽视的弱势群体,由于害怕被歧视而小心翼翼地生活,更需要人们的关怀和帮助。
  患有精神疾病的人更容易暴力伤人?
  调查显示重性精神疾病患者中存在暴力倾向或行为的人约占8%~10%,而在未患病的普通人中则有近20%的人使用过暴力。发生暴力行为的精神疾病患者数量远远低于普通人,社会的偏见和孤立反而让他们更容易受到他人的暴力欺辱,成为受害者。
  得了精神疾病就无药可救了?
  对于重性精神疾病患者,我国有着完善的精神疾病防治网络,他们可以通过入院治疗、社区康复、家庭康复等方式回归社会。而且不处于发病期的精神疾病患者和普通人一样具有劳动能力,可以为社会创造价值,甚至成为成就卓越的人。各行各业曾罹患精神疾病的名人有很多,比如前英国首相丘吉尔患有抑郁症,诺贝尔获得者、数学家约翰纳什患有精神分裂症,美国著名企业家、航空工程师霍华德休斯患有强迫症等。
  得了精神病一辈子都不会好?
  虽然精神疾病对患者的社会功能损害较严重,但随着精神医学的发展,精神疾病的临床治疗效果得到了很大提升。大部分精神疾病患者可以通过及时治疗、坚持服药和定期回访等方式控制病情,并且通过系统的康复手段预防和控制疾病复发。很多患者完全可以回归正常生活,继续上学、工作,并结婚生子。比起疾病本身给患者带来的影响,社会的歧视和病人由此而生的病耻感才是精神疾病患者回归正常生活的最大障碍。
  支招:五个步骤可帮助你减轻焦虑
  1.“按停”身体预警信号
  当我们情绪起伏不定时,身体会出现变化及反应,如心跳加速、呼吸不顺畅、肌肉紧绷等。此时,必须把握时机,“按停”这些预警信号。
  当我们感到焦虑时,身体会习惯性地出现一些预警信号,再一次检视一下它们。我们可以尝试运用下列方法去抚平焦虑情绪:呼吸放松、想象意象放松、喝冰水、闭目养神、听音乐,或者其他自己喜欢且有效的方法。
  2.脑袋停一停
  当身体预警信号响起时,代表我们可能正因为脑海中出现不合理思维而处于情绪起伏的状态,此时,必须提醒自己要立即停止所有的不合理思维。同时,问问自己是否跌进了哪一个思维陷阱。咨询过的朋友们跟我分享的“且慢,停一停”的方法和提醒话语有:
  -等一等,现在的情况并不如我想象的那么坏!
  -停一停,先想清楚,千万不要钻牛角尖!
  -内心大声呼喊:“不要再想下去了!”
  -停下来!不要把事情看得这么糟糕!
  当然,我们也可以为自己创造更多方法和提醒话语,不管对哪种方法,每次使用后,我们都需要记录它的效果(0分代表完全没用,10分代表非常有效)。
  3.反问自己
  简单的自我反问,可以帮助我们纠正自己的不合理思维、从多个观点和角度看待事件。这一步是驾驭焦虑的关键。
  首先,我们要问自己:“我最常跌进哪些思维陷阱呢?”
  常见的思维陷阱有:
  非黑即白:事情只有一个绝对的结果,不存在其他的可能性。
  大难临头:把事情的严重性放大,把后果看成灾难。
  感情用事:以情绪和感觉作判断或结论,忽略事情的客观事实。
  归咎于己:出现不理想的结果时就怪自己,认为是自己的责任。
  妄下判断:还没有足够的事实根据,就已经做出判断。
  否定自己:经常不自觉地贬低自己、令自己意志消沉。
  贬低成功经验:就算做得再好,总是贬低成功的价值,认为这是应该的。
  其次,识别这些思维陷阱后,下面的问题可以帮助我们更客观、理性地看待事件:
  -有什么证据证明我这个想法是对的/错的呢?
  -这是不是事实的全部?
  -最坏的情况发生了又会怎样呢?
  -其他人(家人、朋友)会有什么看法?
  -如果我继续这样想,对我有什么好处和坏处呢?
  4.分散注意力
  当我们停止了所有的不合理思维,并以其他角度反问自己后,为避免继续专注在这些事情上无法自拔,我们可以进行一些正面行动将注意力分散或转移到另外一些不相关的事情上。这些行动可以是一些很简单或很小的行为,但能够带给我们开心或舒一口气的感觉。常见的一些行为是:外出散步、洗澡、看书、听音乐、看电视、打电话等。
  5.制作鼓励卡
  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找一些精致的卡片,写下你从任何地方得到的一些对自己有帮助的正面句子作为自己的人生金句。当我们受到情绪困扰时,可以去除这些鼓励卡来为自己加油打气。当然,我们也可以自行创作一些让自己感觉放松、舒心的语句来鼓励自己。比如我常跟焦虑的朋友们分享的“蹲在脑子里的老虎不吃人”,就常被他们写在卡片上随身携带。
  相关阅读:克服心理医生恐惧症
  现在看心理医生的人增多,医生们大多也还穿着白大褂,但不用打针了,所以相对来说联系到疼痛的恐惧感觉也就没有了。但去精神专科医院就可能看到医院里有精神病人突然发作,那种恐惧感更是从内心深处传递的,更容易加剧自身心理问题。如何克服“心理医生恐惧症”?
  美国“网络医学博士”网刊出专家建议:1.分析焦虑。认识自己为什么而忧心忡忡。多项调查表明,人们对于各项医学检查的“疼痛”预测都言过其实,太过夸张。看心理医生也是一样的,冷静思考一下,早治疗就会避免出现严重精神分裂的机会。2.换个新医生。心理学家多萝西娅·莱克博士表示,如果你害怕某位医生,那么可以考虑换个医生,这样可能会产生一定的安慰作用。3.看病有陪护。美国纽约市心理学专家詹尼弗·哈伊博士指出,一旦认识到自己有恐惧医生的毛病,就可以找个没有任何威胁的人倾诉。很多焦虑患者都依赖配偶、亲戚或好友把医生约好,甚至检查的时候也让他们陪伴左右,能缓解他们的紧张情绪。(综合自四川在线、法治晚报、春雨医生、健康时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小黑屋|精神病 Discuz! X3.5Powered by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快速发帖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