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医脉通编译,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在精神分裂症和双相障碍患者中,肥胖及相关疾病的共病率正逐渐增加(高于一般人群),增加了患者共病代谢性疾病的风险,如血脂异常、糖尿病、高血压、心血管疾病、代谢综合征等,严重威胁着患者的整体健康状况,并可导致死亡率的增加。
佛罗里达大西洋大学的一项研究首次探讨了精神分裂症和双相障碍患者的长期体重变化过程,提供了较为全面的体重增长轨迹,为临床对肥胖的预防和干预提供了相关依据。该研究发表于BipolarDisorders。
研究概况
研究数据来源于萨福克郡心理健康项目(SCMHP,记录了萨福克郡12个精神病院的患者数据),研究人员从中纳入了1989-1995年间的首发精神疾病患者233名,包括精神分裂症组(n=146)和双相障碍组(n=87),年龄15-60岁。共病抑郁症、物质使用障碍及其他精神病性障碍的患者已被排除。
研究人员对所有受试者进行基线评估后,分别在6个月及2、4、10、20年是进行随访评估。研究中对体重的评估采用标准定义的身体质量指数(BMI):BMI≤24.9为正常体重、25≤BMI≤29.9为超重、BMI≥30为肥胖。
最终,研究者绘制了每位受试者20年来的体重变化轨迹,并将两组患者体重增加的情况进行了比较。研究者还探讨了血压、血脂、甘油三酯、糖化血红蛋白、体脂含量及腰围等信息与体重变化的相关性。
研究主要发现
与BMI增长最为相关的因素:腰围
研究显示,腰围和体脂含量与两组患者BMI的增长显著相关,且腰围的相关性更为显著。表明精神分裂症和双相障碍患者发生的肥胖更倾向于中央型肥胖;
发病后第20年的评估中,精神分裂症组患者的腰围显著大于双相障碍组患者;并且,在两组中,女性患者的腰围显著大于男性患者;
而胆固醇、甘油三酯、糖化血红蛋白以及血压均与受试者BMI的增长无显著相关性。
此外,抗精神病药的使用与两组患者BMI的增加无显著相关性;不同类型、不同疗效的抗精神病药与BMI的增加同样无显著相关性。
两组患者体重的变化
每次评估时,两组患者的平均BMI如下表所示:
两组患者发病后20年内的平均BMI
(MartinStrassnig,etal.2017)
除第4年,精神分裂组患者的BMI均显著高于双相障碍组。
分析显示,精神分裂症组患者在发病后10年内体重可增加一倍;而对于双相障碍组患者,相比于发病后的10-20年,发病后10年内体重增加的较少。
肥胖的共病率
两组患者的肥胖共病率在每次评估中逐渐增加,约2/3的精神分裂症患者及超过一半的双相障碍患者在发病后的20年内发展为肥胖;
在前两次评估中(发病后第6、24个月),大多数受试者处于正常体重;双相障碍组至发病后的第10年,2/3(65.8%)的患者仍保持正常体重,肥胖共病率为34.2%,第20年为54%;精神分裂症组至发病后的第10年,肥胖共病率为50.4%,第20年达到62.1%。如下图所示:
两组患者发病后20年内肥胖的共病率
(MartinStrassnig,etal.2017)
早期超重可预测肥胖
65名患者在首次评估(发病后6个月)时即为超重,包括43名精神分裂症组患者和22名双相障碍组患者。在该亚组患者中,第10年时精神分裂症患者肥胖的共病率为55.8%,双相障碍患者为54.4%;第20年时,两种疾病患者的肥胖共病率几乎相同,精神分裂症患者为60.5%,双相障碍患者为63.3%。如下图所示:
早期超重患者发病后2-20年间的肥胖共病率
(MartinStrassnig,etal.2017)
分析显示:相比于其他时段,早期超重(发病后6个月即为超重)的精神分裂症患者在发病后2年时发展为肥胖的可能性最大(P=0.035)。
研究启示
▲研究者强调,由于发病后20年间受试者的体重在持续增加,因此,尽管在发病多年后才开始进行相关的干预措施,仍可预防和控制体重的进一步增加。
▲对于精神疾病患者,定期测量腰围对预测肥胖具有重要意义,特别是精神分裂症女性患者。
文献索引:
1.MartinStrassnig,etal.Twenty-yearprogressionofbodymassindexinacounty-widecohortofpeoplewithschizophreniaandbipolardisorderidentifiedattheirfirstepisodeofpsychosis.BipolarDisord.2017Aug;19(5):336-343.
2.Psychoticdisordersandobesity:Newreportshowsbigwaistlinesaretoblame.Medicalxpress.August23,2017.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