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精神科医生
郑毅接受中国科技网专访闫月/摄
专家介绍:郑毅,北京安定医院副院长,博士生导师。在对儿童精神疾病的诊疗防治、健全人格的培养、脑潜能开发、学习困难、儿童精神障碍遗传及行为基因学方面有特殊研究及突出贡献。承担多项国家、卫生计生委及北京市科研课题并多次获奖。
秉承"研究+实践"综合创新模式扎根儿童精神疾病的研究和探索
"许多人认为医疗创新就是一个疾病的发现或者一个基因的寻找,其实在基础研究、临床实用方法等很多方面都可以有所作为",郑毅的创新一直秉承"研究+实践"的综合模式。
在基础研究方面,郑毅作为主要负责人完成北京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DRD4基因多态性与抽动秽语综合征遗传易感性研究"(7992020),首次在汉族TS人群发现了DRD4*7R多态性,并随之开展了"抽动障碍"系列研究,获中华医学科技三等奖。他还负责国家"十二五"科技支撑项目--中国(首次)儿童青少年精神障碍流行病学调查的工作。我国历史上有过3次成人精神疾病流行病学调查,但因为种种原因,儿童青少年这方面的调查却一直没有开展。这个开创性的项目,为政府制定儿童青少年精神卫生事业相关政策和防治规划、为专职人员提供研究方向和服务需求提供了有力的科学依据。
身为一名以诊疗治病为基本工作的专业医生,郑毅对于医疗创新成果的临床转化非常重视。他早在上个世纪90年代初在国内率先利用心境稳定剂配合抗精神病类药物来治疗难治性抽动秽语综合症,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被广泛推广使用。面对言语和逻辑思维很差的精神发育迟滞的孩子,他尝试进行右脑开发,发挥这些孩子在直觉、音乐、色彩等方面的优势,为他们带来快乐生活的希望,其相关著作《怎样使孩子更聪明?右脑开发增智法治疗精神发育迟滞》也已成为了"宝典"。他还坚持定期举办儿童抽动障碍诊疗研究进展培训班,不断推动其科研成果在临床上的实践和转化。
在创新与成果转化的道路上,郑毅一直没有停下前行的脚步。近期,在由北京市科学技术委员会、北京市卫生及计划生育委员会主办的"第七届重大疾病防治科技创新高峰论坛上",其《促进精神残疾人回归社会的康复技术推广研究》作为"首都十大疾病科技成果推广案例"进行了重点展示。
把儿童心理检查指标普及到儿保体系创新成果走向国际
郑毅说,目前我国有2万余名精神科医生,其中儿童精神科医生不足500人,如果只靠精神科医生去做所有儿童精神及心理疾病的早期筛查十分困难,很多孩子因此错过了早发现、早治疗的最好时机。面对这样的困境,他暗下决心:"一定要集合所有可能的资源来帮助孩子!"。经过严谨的探索和多方奔走努力,在国家卫计委的领导下,推出了一个儿童保健新模式--把儿童心理保健技术规范普及到整个儿保体系--普通儿保医生经过培训后掌握了科学的儿童精神及心理疾病早期筛查和诊断指标,使他们在基础的体检、保健、预防免疫工作外,开始注意儿童的眼神、行为、心理状况,成为早期识别儿童多动症、孤独症、抽动症等疾病的第一道防线。目前,这个模式已经在我国全面推广,《儿童心理保健技术规范》已由卫生计生委颁布,郑毅主编的《儿童心理保健与咨询培训教程》也已经成为经典教材。
与拥有8000余名儿童精神科医生的美国不同,很多发展中国家都面临专业儿童精神科医生匮乏的困境,儿童精神和心理疾病早期辨别成为难题。这种先进的创新模式为这些国家很大程度上解决了困难。正因如此,2014年,郑毅获得国际儿童青少年精神医学和相关学科协会颁发的突出贡献奖。
创新无止境脑科学领域的突破将是下一个目标
"随着3D打印技术的不断完善与普及,肢体、器官等实物都可以实现制造或移植,脑怎么办?"郑毅认为,攻克"大脑的问题"将是未来医疗"核心的核心,关键的关键"。我国"十三五"规划纲要将"脑科学与类脑研究"列为"科技创新2030-重大项目",被称为中国"脑计划"。为此,他立下新目标--在脑科学领域实现创新突破。目前,他已开始着手进行"早期精神分裂症识别与干预模式"、"非干扰性可穿戴设备早期识别注意缺陷多动障碍"两个"脑计划"项目。他希望通过利用现代技术,实现在自然状态下客观观察病患行为,确实掌握病患儿童心理活动和心理行为特点,创建科学指标,提高脑疾病的早期诊断和干预水平。在神经发育障碍领域,郑毅又领衔负责"十三五"国家重大慢病研究项目,针对注意缺陷多动障碍的生物标记物和综合干预模式进行探索。
"有创新才有核心竞争力!如果只是简单地模仿与加工,简单地跟着别人走,如何才能实现我们的中国梦?尤其是在精神医学和心理医学领域,简单模仿国外是绝对不可行的,我们要结合中国的文化,特别是养育文化、家庭文化,来确实促进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的研究工作。"郑毅如是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