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523|回复: 0

什么是大健康 身体 心灵健康都包括

[复制链接]

2242

主题

249

回帖

1万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14233
QQ
发表于 2016-12-15 21:11:1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健康”,是全人类共有的价值观念。健康的含义随着社会的发展、文明的进步而不断地丰富和完善。当前,一种新的“大健康”的观念正在被越来越多的人接受。

  谈到健康问题,有的人也许马上会说:“我没病,我很健康。”如果再问:“你怎么知道自己没病?”他会回答:“我最近在医院做过体检,什么病都没有。”

  什么病都没有,就算健康了吗?他所说的“病”,其实只是身体的疾病;他所说的“健康”,其实也只是身体方面的健康。只从身体方面来看健康,这是最传统的健康观。身体健康之所以重要,是因为如果缺少了身体健康,人就无法做其他的事情了。身体健康是最基础的健康。

  我们可以继续问上面这个人:“你的心情如何?”、“你经常都能保持一种好心情吗?”、“你没有任何内心冲突吗?”、“你经常都感觉愉快吗?”、“你是否发自内心地对自的人生感到满意?”、“你有过什么样的美好体验?”……对于这样一些问题,他大概就不能够马上回答了。对于人生以及生活的感觉,特别是幸福感,“如人饮水,冷暖自知”。但是,每一个人都有心情不好的时候,都有自己的烦恼,俗话说“人人都有一本难念的经”,如果一个人对自己足够诚实,他就会觉察到属于自己的烦恼。一想起来,他就感到不愉快。

  如果一个人的烦恼已经严重到经常困扰自己,于是想要回避;同时对上面任何一个问题的回答是否定的,那么这个人的心理健康和灵性健康或多或少有一定问题。对于“你有过什么样的美好体验”这样的问题,有的人回答起来十分困难,常常要通过放松和暗示,才能够回忆起一些事情。

  当我们问以上问题的时候,已经涉及心理健康和灵性健康的问题。完整的健康,应该是“身、心、灵”的“大健康”。

  为什么人们往往只注意身体健康,不注意心理健康,更谈不上灵性健康呢?

  简单回答:心理健康和灵性健康没有如身体健康那样带给人们那么多紧迫感。

  但没有身体疾病,并不等于就可以有幸福感,也不等于健康。

  大家都注意到,有不少身体非常健康的人,没有患什么疾病,看起来也非常结实,甚至称得上“健壮”,但他们自己却感到非常不幸福,他们各有困扰自己的心理问题。健康和心理是分不开的。健康问题应该扩大到身体和心理两个方面。

  但是,一个人身体健康,心理也没有明显的问题,是不是就算健康了呢?

  一个人身体健康,心理也没有明显问题的人,仍然会有较强的乏味感、无聊感、欠缺感、不完善感、无意义感等,一句话,就是没有真正的幸福感。在更高的意义上,如果只是身心健康,仍然不算健康。

  世界卫生组织有一个著名的关于健康的新概念:“健康,不光是身体上没有疾病,而且还要在心理上、社会上适应良好。”应该说这扩大了传统的健康的概念。但在心理学第四思潮兴起后,似乎还应该有一些新的进一步的理解。

  “心理上适应良好”,很明显指的就是心理健康。那么,什么叫“社会上适应良好”呢?在这里,“社会上适应良好”可以有丰富的含义。它应该区别于“心理上适应良好”。尽管心理健康与适应社会是分不开的,但是,“社会上适应良好”还有一些超出心理健康的内容,这就是更丰富的意义感、丰富感、价值感、幸福感。对于“社会”这个概念,不能够只机械地理解为人类社会。在人类社会之外,还有整个地球,乃至整个宇宙。“社会上适应良好”,应该包括对人类的命运有一种关心,对人生的意义,对人类与地球,乃至宇宙的关系有一种关心。这也可以称为“终极关切”。

  有的人似乎在社会上适应得很好,身体和心理也没有明显问题,经济富裕,有配偶有孩子,可仍然缺乏幸福感,其根本原因之一,就是缺失“终极关切”。

  所谓“身”,主要是指身体方面的健康;“心”,主要是指心理方面的健康;“灵”主要是指灵性方面的健康。

  这三个方面的健康是相对独立的。

  这就是说,一个人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做到在某一方面,或者身体方面,或者心理方面,或者灵性方面相对健康,而其他方面相对不健康。也就是说,如果一个人在身体方面是健康的,并不说明他在心理方面、灵性方面也是健康的。心理方面的健康以及灵性方面的健康的情况也是如此。这三个方面的健康又是互相影响、互相制约的。

  一个人可以在心理健康和灵性健康都一般的情况下追求身体健康,他也的确可以把身体养得较好。但除非他的先天因素非常好,他的身体健康的情况总会受到心理健康,甚至灵性健康状况的影响。

  例如前世界拳王泰森,他的身体异常健康,但在获得拳王称号后,他却不断地出问题,甚至因为**罪被送进了监狱。他有明显的心理问题。

  一个人可以在身体健康和灵性健康都一般的情况下追求心理健康,他也的确能够在一定情况下做到一定意义和程度上的心理健康,但他的这种心理健康状态极不稳定,在极少的情况下才会有。一旦情景更多的是向身体健康和灵性健康提出挑战,心理健康用不上的时候,他的总体健康水平也会降到一般人之下。在很多时候,他希望能够不管身体和灵性的健康直接追求心理健康,但在身体健康和灵性健康方面的问题会经常干扰他的心理健康。

  例如,我遇见过这样的心理医生:他们的心理没有什么明显的毛病,但身体极差,他们也不关心什么终极关切。

  一个人也可以在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都一般,甚至在身体健康或者心理健康方面有明显问题的情况下追求灵性健康,的确在一定情况下他也会有灵性体验,但这种体验是极不稳定的,在极少的情况下他才会有灵性健康。因为现实的问题往往需要他的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来解决。一旦情景更多的是向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提出挑战,灵性健康用不上的时候,他的总体健康水平会落入一般人之下。

  作为有灵性健康,而生理、心理却有问题的人,尼采是最突出的典型。

  马斯洛是极为重要的关于健康问题的研究者,他拓展了关于健康的概念。可以说,他关于自我实现的人的描述,已经使“大健康”概念具备雏形。在一定意义上,自我实现的人就是“身、心、灵”都健康的人。但马斯洛关于自我实现的人的描述主要针对的是心理健康和灵性健康问题,这些描述共有15条。其中“欣赏的时时常新”、“高峰体验”等,描述的是灵性的健康。

  按照马斯洛的概念,天才和自我实现不是一个概念,所以他提出了天才的创造力和自我实现的创造力的区分。马斯洛注意到“有一些最富有才华的人类天才肯定不是心理健康的人”。例如,瓦格纳(德国作曲家,1813年~1883年),凡·高(荷兰画家,1853年~1890年),拜伦(英国诗人,1788年~1824年)等。这些天才的艺术家,不具有“身、心、灵”的大健康,但至少经常具有灵性的健康,这正是他们的作品能够长期流传,至今?然被看成是人类文明的宝贵财富的原因。但他们缺乏心理健康,甚至身体健康。这是时代和普遍人格水平的原因。

  对于一个艺术家来说,如果不追求身体健康、心理健康,他的创造力是不能够持久的。《北京科技日报》曾经就窦唯烧车事件,邀请我写了一篇文章。我在文中谈到了这个问题。

  下面是文章的主要内容:

  要深入理解窦唯以及烧车这一事件,需要与窦唯直接接触,与他沟通。我没见过窦唯,无意对他做什么评论,但这一事件勾起了我常思考的一些问题。

  窦唯烧车这一事件,使我感觉他的心里似乎积压了很多负面的情绪,包括委屈和愤怒,一旦遇到一个缺口,就像洪水泛滥,不可遏制地爆发出来。在当时的情况下,窦唯是非要发泄出来的。不发泄不行,不发泄就无法忍受。从这个意义上看,我觉得他烧车是可以理解的,甚至可以说,这车烧得还划算。在积压了很多很多的委屈和愤怒的情况下,如果找不到这样的宣泄渠道,很可能就精神崩溃了。——或者他会对人攻击,对人造成伤害。这两种情况都比烧车还严重。

  窦唯的问题提醒我们,搞艺术的人也要注意心理健康。

  无可非议,摇滚乐也是一种艺术。它的精神也是艺术的精神。艺术的精神就是热爱生命和创新。摇滚乐也和其他艺术一样需要不断地突破自我。但摇滚乐似乎更强调求新求异,强调直觉。这要求搞摇滚艺术的人有更多的原发性创造力,更充沛的**,更强的即兴演唱和演奏的能力。

  从这个意义上来看,每个人都具有摇滚乐的潜力。如果谁有过状态极佳的时候,曾经扯开嗓子自由地吼过几句,那么他就或多或少体验过摇滚精神。如果他吼的几句是他即兴创作的,那么他更是表达了摇滚的创造力。

  那么,搞摇滚的人如何才能够获得和保持这些能力呢?要保持这种摇滚能力,就需要让自己的人格进入和保持在自我实现阶段。摇滚乐不过是自我实现人格状态的一种副产品。简单地说,摇滚乐者也需要成长。而成长需要修炼。

  某些摇滚音乐人是极有天赋的,他们对音乐的感觉也很好,但他们的智慧和创造力的“瓶颈”,或者说木桶的短板恰巧是他们自身的人格。他们的心理有各种各样的问题(当然不是说其他人就没有问题),但由于他们职业的特点,他们却很可能比一般人更不重视这些问题。

  从1998年开始,我把心理学研究的重点从理论转移到应用,办工作坊、搞个体咨询。不时听到一些艺术界的朋友对我感叹:“艺术界有的人的心理问题太大了!”这些人活得很痛苦,但他们中很少有人会去做心理咨询。原因在于,艺术创作需要有良好的自我感觉,而在当前中国心理咨询还不是很普及的情况下,去咨询很可能会影响他们的自我形象,挫败他们的自信。更简单一些说,他们很难放下自己的面子。

  这些人也许有自我实现的闪光,但其人格还没有真正上升到自我实现阶段,而是停留在自尊。殊不知,把自己豁出去,超越自尊才是自我实现。

  非自我实现的摇滚是寿命短暂的摇滚,它没有后劲,所以摇滚乐者也需要修炼自己,把自己理顺了,才更能突破创新和求新求异。

  有的摇滚乐者靠酗酒、吸毒、寻求刺激来寻求灵感,这是一种饮鸩止渴的做法。

  人有三种健康: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灵性健康。摇滚乐者也要追求三种统一的大健康,才会有持续不断的创新的能力,长久地闪耀摇滚精神。

  三者有不一致的情况,比如,一个人可以在身体不健康,甚至心理也不健康的情况下搞创作,但其创作是不可能持久的。例如,凡·高,甚至贝多芬都有一定身体健康、心理健康问题,他们也有创作状态不稳定的时候,如果他们的身体、心理更健康,其能量就会更畅通,会有更多的创作的**,会创作出更多的伟大作品。

  作为摇滚乐者,如果没有心理健康,去片面追求情绪的宣泄、灵性的发挥,他的艺术生命是不会长久的,要么会很快江郎才尽,要么精神崩溃。例如凡·高就在分裂的情况下自杀了。

  关于摇滚有一个错误的观点,认为摇滚乐者没有必要追求心理健康,偏激、歇斯底里、病态有助于玩摇滚。我不同意这个观点,这是对心理健康有误解。心理健康并不意味着不偏不倚、正经八百,心理健康最重要的标志之一是能量畅通,有高度的觉察力。摇滚也并不意味着一定要离经叛道、另辟蹊径。我认为,刀郎尽管唱了很多老歌,但其中也不乏摇滚精神,例如唱“怀念战友”时的**和音量对比就隐隐传出一些摇滚素质。

  对于摇滚乐者来说,其音乐是他们的人格状态的自然的外化。不管什么艺术家,保持能量畅通的状态是至关重要的。只有把自己的心理障碍和心理情结解决得尽量干净,甚至达到“空”的状态才是最好的。“空”的含义不是什么都没有,而是不执著,能够活在当下,该干什么,就能够干什么;只要愿意,什么都有可能有。能够放空的艺术家,在需要状态的时候,常常可以把自己的状态调整出来;需要幻想和想象的时候,幻想和想象得比其他人更好;需要发挥创造力的时候,比其他人发挥得更好。

  关于心理健康的作用,最典型的例子是著名的作曲、演奏、指挥三位一体的音乐家拉赫玛尼诺夫。他创作的《第一钢琴协奏曲》很不成功,重挫之下得了神经症,但是通过心理学家的治疗和调整得到了恢复,过了几年写出了出色的《第二钢琴协奏曲》。崔健的创造力比一般摇滚乐者要旺盛一些,其原因之一就是他的人格相对要更健康。

  20世纪80年代,伴随着中国的思想解放运动,摇滚音乐在唤起人们的**方面,起过一些冲击作用。但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形势变了,摇滚曾经有过的一些冲击力似乎也衰落了。我从1987年左右时开始注意摇滚乐。崔健的“一无所有”的呐喊的确有一定震撼力,使人耳目一新。现在我摇滚乐听得很少,不知道现在是否有人还能够从现在的摇滚乐中体会到这种力量?

  其实,社会什么时候都是可以有摇滚的,只是摇滚歌手们没有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而已。

  和谐社会应该提供人们能量和情绪的宣泄渠道,和谐社会也应该保持活力和必要的刺激。时代需要摇滚乐人不断成长。

  窦唯的烧车事件显示他有严重的情绪问题需要处理。但我的意思并不是说他是心理病人,而是他如果早一点咨询,就不会发生这些事情了。他也会创造出更多优秀的作品。传统的看法以为只有心理病人才去心理咨询,我的看法是人人需要心理咨询。其实,心理学可以具有的最根本的作用是帮助人成长,任何人只要还不是完美的人,心理学就能够为他提供帮助。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小黑屋|精神病

GMT+8, 2024-12-23 15:10 , Processed in 0.100106 second(s), 2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